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莞称金融危机下未伤筋动骨 今年GDP欲增10%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0日07:52  南方日报

  东莞称金融危机未对其“伤筋动骨”,有信心今年GDP增10%

  本报讯(记者/陈枫南小渭)最近,有两则新闻让东莞再次处于“风暴眼”:一是夺得“全国文明城市”这一中国城市最高荣誉,引起不少议论;二是尽管深受经济危机影响,但东莞今年仍提出10%的GDP高增速目标,高于全国“保八”指标。

  对于争议,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笑称已经“习惯了”。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反复强调的是“信心”。

  “‘全国文明城市’是最高的城市品牌,代表国家对东莞发展的肯定,在应对危机的关键时刻更加鼓舞了我们的信心。”他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从一个县起步,发展成为一个实际管理人口超千万的新移民城市,以万分之三的国土,为国家贡献了1%的财税收入,创造了上千万的就业机会。近年来东莞在治安、治污、人口素质等方面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这是东莞获得文明殊荣的“制胜之本”,也是应对危机的“信心之基”。

  面对一些“唱衰”论调,刘志庚一个基本判断是,金融危机影响虽大,但东莞尚未“伤筋动骨”。理由有三:

  相关专题见A09-A12版?

  ———看结构,受影响最大的玩具、制衣等传统产业只占东莞经济总量的30%左右,而占“半壁江山”的支柱产业IT业并未大伤元气。

  ———看质量,去年东莞倒闭的企业有800多家,引进的有400多家。形势看似严峻,但其实这些倒闭企业平均注册资金只有100万元左右,而引进企业平均有440万美元,也就是说,引进1家新企业,就抵得过4家倒闭的老企业,质量反而提升了。

  ———看基础,经过多年发展,东莞IT等制造业的产业链条完善,企业配套原材料一般在1小时物流圈内就可以完成,这种产业配套优势是其他地区短期内难以超越的。

  对于今年GDP10%增速的“信心”,东莞市长李毓全则举了他春节前走访的“一大一小”企业为例:

  “大企业”是东莞伟易达集团,主要生产数据无绳电话和学习机,占美国1/3市场。企业在东莞已经扎根20余年了,去年一度因为人工升高等因素考虑外迁,但最近香港老板看到东莞政府的积极“暖企”政策,还有产业基础,对李毓全明确表态“不走了,留下来跟莞人一起过冬”。

  “小企业”是一家制衣厂,去年尽管业绩一般,但老板还是大胆投入300万元更新设备。除了因为目前设备便宜、趁低吸入,更重要的是他看好后市,现在抓紧锻炼内功。

  “所谓危中有机,这些企业在市场中摸爬打滚,反应最灵敏、最真实!”李毓全感慨地说,从这家小制衣厂的做法可以看出,“保增长”跟“转型升级”并不矛盾。在严冬里练好内功,可以增强御寒本领,到了春天更可大展身手。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东莞带来了利好机遇。规划对东莞的最新定位是:建设以信息化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名城、适宜创新创业安居乐业的生态城市和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

  刘志庚提出,东莞跟广州、深圳比不了高楼大厦,但是可以比生态环境和绿化水平。东莞不要建成拥挤、密集的大都市,而是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主动承接广州、深圳和港澳的产业辐射,重点发展高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创意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建设高品位的文明城市。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