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国受旱面积已减少2437万亩 饮水困难数减96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0日10:2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10日专电 10日上午10时,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介绍当前抗旱工作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以下是部分内容。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女士们、先生们,去冬以来,我国冬麦区发生严重干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家防总会同有关部门全力组织、指导和支持抗旱工作。旱区各级党委、政府精心安排,靠前指挥,各项抗旱工作正在有序、有力、有效地展开。下面我通报当前抗旱工作情况,一共通报四个方面:

  [鄂竟平]一、当前旱情:首先跟大家通报一些好消息。由于2月7-9日冬麦区有4个省下了一场小到中雨,由于各地大力抗旱浇灌,所以昨天最新统计,全国受旱面积比高峰期(2月7日)减少了2437万亩,饮水困难人数也减少了96万人。截止到昨天,全国作物受旱面积为1.36亿亩,其中重旱3981万亩,有346万人、166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

  [鄂竟平]二、受旱特点以及成因分析。关于受旱特点:1.受旱面积大。全国作物受旱加上三北地区干封地面积总数达2.76亿亩,比常年多0.87亿亩,偏多46%。2.受旱区域集中。目前全国一共有15个省、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但是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八省冬麦区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96%,非常集中。3.受旱程度重。作物受旱中,黄苗或死苗的重旱面积达3981万亩,占到受旱面积的29%,这是多年少见的。

  [鄂竟平]受旱成因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1.降雨少,温度高。去冬以来,华北大部、西北大部和黄淮大部以及江淮一些地区连续无雨雪日超过80天,部分地区超过了100天。按照气象部门评价,是30年到50年一遇的少雨。去冬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华北、黄淮以及西北东部部分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2-4℃,土壤水分蒸发大,失墒快。

  [鄂竟平]2.寒旱叠加。去年12月份以来,一共出现三次大范围降温过程,特别是春节前。大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8-12℃,局部达到17-20℃。我这次去江苏检查抗旱工作,那里前段时间的气温降到了零下十几度,导致了许多地区无法进行抗旱浇灌,加重了旱情。3.灌期提前,用水集中。由于春节后气温回升较快,持续少雨,各地冬麦区提前开始春灌,有些还增加了灌溉的次数,用水增加并集中。加上部分地区江河来水和蓄水量偏少,造成抗旱水源短缺。

  [鄂竟平]三、抗旱工作及成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当前抗旱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都分别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各部门组织动员一切力量加大抗旱工作力度,打好抗旱保丰收这场硬仗。温家宝总理在河南专程检查指导抗旱工作时强调,旱区各地要把抗旱工作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回良玉副总理也是国家防总的总指挥,亲自召开会议,专题对当前抗旱工作做出进一步安排部署,并启动国家防总抗旱Ⅰ级应急响应。

  [鄂竟平]旱区各级党委、政府紧急动员、靠前指挥,广大军民迅速行动,奋起抗旱,各地及时启动抗旱应急响应,紧急安排资金和物资。地方各省前一阶段重点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来抗旱保丰收:一是全力增加抗旱水源;二是努力扩大灌溉面积;三是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国家防总、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和支持受旱地区扎实有效地开展抗旱工作,主要是:

  [鄂竟平](一)加密会商,超前部署:一是根据抗旱工作需要,国家防总分别启动了Ⅲ、Ⅱ、Ⅰ级抗旱应急响应。二是多次联合有关部委和旱区各省进行会商分析、研究对策安排部署工作。三是监测旱情变化,分阶段安排有针对性的抗旱措施,实时指导旱区各省以及有关流域机构,开展相关的抗旱工作。

  [鄂竟平](二)加强调度,合理配水:通过指导流域机构和各省,加强了各类水利工程的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抗旱骨干作用,增加抗旱水源。比如黄河小浪底水库,从290个流量增泄到900个流量,今年以来已经累计下泻水量15.3亿立方米,为1999年建库以来最大值,使河南、山东引黄河水6亿立方米,完全灌溉面积617万亩。

  [鄂竟平](三)深入基层,加强指导:2月1日以来,先后向旱区派出4位部级和5位局级干部带队的9个抗旱工作组,并派出8个抗旱专家组分赴8个重旱省,其他部门以及旱区各级政府也派出了近万个工作组、指导组、专家组以及技术小分队,检查、指导各地开展抗旱保苗工作。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