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闻分析:三大因素促成中国历史罕见旱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0日16:02  新华网
新闻分析:三大因素促成中国历史罕见旱情
  2月10日上午10时,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介绍当前抗旱工作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国网 王锐摄

  新华网北京2月10日电题 (记者姚润丰)去冬以来,中国大部分地区雨雪严重偏少,北方地区主要江河来水持续偏枯,水利工程蓄水明显不足,历史罕见的旱情在北方冬麦区迅速蔓延。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截至2月9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76亿亩,作物受旱面积1.36亿亩,其中重旱3981万亩,干枯394万亩,有346万人、166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8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1.30亿亩,其中重旱3898万亩。

  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1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当前中国旱情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受旱面积大。全国作物受旱加上三北地区干封地面积总数达2.99亿亩,比常年同期多1.09亿亩,偏多58%。二是受旱区域集中。目前全国有15个省、市出现不同程度旱情,受旱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黄淮及西北东部的冬麦区,以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8省冬麦区受旱最为严重,受旱面积占全国的95%。三是受旱程度重。当前北方冬小麦受旱程度之重多年少见,作物受旱中黄苗或死苗的重旱面积达4879万亩,占受旱面积的32%,麦苗瘦弱、发育不良、分蘖植株少的问题较为严重。

  中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但为何今年的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受旱程度之重为历史罕见?鄂竟平分析认为,三大因素促成了此次罕见旱情。

  降雨少,气温高。去冬以来,华北大部、西北大部、黄淮大部及江淮部分地区连续无雨雪日数超过80天,降雨偏少程度达到30年一遇,部分地区超过100天,已达50年一遇,一些地区累计雨量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小值。此外,去冬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华北、黄淮以及西北东部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至4摄氏度,土壤水分蒸发大,失墒快。

  寒旱叠加。去年12月份以来,冷空气活动频繁,前后出现3次大范围降温过程,特别是春节前,大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8至12摄氏度,局部达17至20摄氏度。干旱天气与寒流结合,造成寒旱叠加,增加了许多地区抗旱灌溉的难度,加重了旱情。

  灌期提前,用水集中。由于春节后气温回升较快,加之持续少雨,各地冬麦区提前开始春灌,导致用水集中。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大部分冬麦区的水源条件基本可满足灌溉需要,但部分山丘岗地等没有灌溉条件以及机井出水不足的地区,抗旱用水严重不足;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去冬以来江河来水和蓄水均明显偏少,抗旱水源短缺,难以满足灌溉需要。

  据气象预测,今年2月份,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仍将偏少,华北大部和东北地区气温仍然偏高。随着气温迅速回升,冬小麦生长已进入关键时期,如果春季降水仍然偏少,气温偏高,加之江河来水持续偏少,水利工程蓄水不断减少,抗旱形势仍然严峻。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