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台湾青年代表:也期待大陆学生组团赴台交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1日19:02   新浪嘉宾访谈

  主持人王莹:台湾同学的业余生活怎么样?

  陈长风:业余生活恐怕也是跟大陆同学一样,平常会看电影、听音乐、上网、看书等等,像运动,会踢球、跑步、爬山两岸年轻人的业余活动都差不多。

  主持人王莹:还以为台湾会更丰富一些。

  陈长风:其实台湾的大学生刚进大学可能会去夜游,晚上因为刚到了新的环境,同学彼此不熟悉,会骑着摩托车在城市里到处跑,夜游阿里山。前几年我们也听说同学半夜的时候出发,骑车从嘉义骑着摩托车到阿里山看日出,这是同学很激情的一些行为。

  冯国华:而且现在台湾年轻人最流行的就是骑单车环游宝岛,你自己骑车锻炼之后,选一个长假,自己骑着单车一路玩过来,大概需要10天时间。那个团体不会很大,因为团体大的话大家体力不大都一样,可以亲身体验宝岛的风光。台湾有一个活动是万人游渡日月潭,时间是早晨8点钟到下午3点钟。

  主持人王莹:太有激情了,阵容很庞大,万人。(笑)

  郑部长,除了这样一个和台湾青年交流的活动以外,我们未来会不会想有其它的交流方式呢?

  郑建邦:这个方式会很多,我们也在逐步地探索,希望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平台供两岸青年进行交流,相互了解。这方面我们觉得我们做的远远满足不了两岸青年朋友们的要求。

  主持人王莹:对,你们说得我都特别想去,有这样一个特别优秀的团队,因为一方面去了解台湾,另一方面就是像刚才长风也说,都是特别杰出的青年在一起,大家有很多可能平时不好交流的问题,通过这个团大家一起出游、一起去讨论,会增加感情,不能说的问题也可以在这里探讨,所以挺好的。郑部长,你一定要赶快想。

  郑建邦:是,我一定努力(笑)。

  主持人王莹:我不知道通过这个团,大陆的青年和台湾的青年他们相识了,之后会不会也鸿雁传书。

  郑建邦:会,就连我的女儿,因为他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杰青团有两次在人大进行交流,我女儿是人大的学生会干部,跟长风、国华都很熟识,平常他们都经常在网上互相联络。我了解他们的很多信息都是从女儿那儿得到的。

  主持人王莹:是这样(笑)。

  陈长风:我自己也和大陆同学保持联系,了解大陆同学的状况。

  主持人王莹:看,不只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网上的网友也发出这样的感叹“好想去台湾”。

  冯国华:欢迎,欢迎。

  主持人王莹:国华也要多努力,在大陆最好也有一个像台湾的杰青团。

  冯国华:是。

  主持人王莹:当时想过吗?

  冯国华:我们想过,其实尤其是这几年,我们一直希望大陆朋友以他们感兴趣的议题自己组团来,做一个有点像两岸知识竞赛,他们就到台湾来针对他们感兴趣的议题做一个参访之后,来给台湾的朋友一起分享。因为我想以大陆幅员这么广大的情况下看台湾的山水,可能会产生跟台湾本地朋友一些截然不同的想法,应该也可以让台湾朋友有一个很大的学习空间。

  主持人王莹:几届活动办下来,刚才郑部长也简单说了一下收获,大家能不能再总结一下,从郑部长您的角度,您觉得杰青团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郑建邦:最大的收获是两岸的青年彼此认识了对方、了解了对方,这是一切事情的基础。

  主持人王莹:长风你觉得呢?

  陈长风:我觉得对我来讲最大的收获是在这个旅程里面除了深入了解大陆各个层面之外,更重要的是结识到了影响你一辈子的好朋友,不管是团员之间或是跟大陆同学之间,那种影响在我们这一代来讲,因为我还很年轻,影响应该是数十年,这是对我最大的收获。

  主持人王莹:国华呢?

  冯国华:之前有团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杰青团的人脉够用一辈子。它不仅仅是本身在团里,十几天朝夕相处的感情;他同时也是在大陆认识了很多好朋友,接下来有朋友来访或者他们再从台湾来拜访,来旅行,都给他们人生创造了极大的可能。这一点对于不论是大陆青年还是台湾青年,都在心中埋下了和平的种子,这是最有意义的。

  主持人王莹:特别是当台湾的青年想来大陆读书或者是找工作都有地方去了,有朋友招待了。

  冯国华:对,对。

  主持人王莹:是不是大陆的青年到台湾也一样呢?

  冯国华:一定,一定。

  主持人王莹:这里一些网友看了《海角七号》,是不是在台湾也有影响?

  冯国华:特别风靡。

  网友:特别喜欢南台湾。台湾的大学生喜欢辩论吗?

  陈长风:因为台湾的社团有些是为了兴趣,有些是为了学习目的。台湾各个学校都有辩论性的社团,其实还算蛮风靡的。

  网友:大陆学生赴台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冯国华:大陆学生现在就我们所知,有一种是进行半学期到一学期交换学生,也就是我们那边大学在相对的科技上面设立一个对口的单位,比如我是郑州大学中文系,我就在南京大学的中文系设几个名额,他们能够来台湾进行修学分的工作,这个学分回到他们的学校是被承认的。这种交流在台湾的停留时间最长。另外就是开研讨会,他们来台湾发表论文。为数比较少,毕竟时间比较短,就是这种交流团。

  主持人王莹:这种课程进度能够一致吗?

  冯国华:通常之前会做一些沟通,针对相同的科目做一些选取。

  主持人王莹:这种交流方式比较容易让大陆学生去台湾进行学习。

  冯国华:对,其实我们很期许接下来两岸学历互相开放,这样大陆的青年也可以到台湾就学。从原来一个学期长至四年,肯定对台湾的风土人情能够有更多机会了解。

  主持人王莹:刚才郑部长也谈到,这也是台湾同学特别关心的问题。

  郑建邦:也是大陆同学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有很多大陆同学希望能够到台湾或者是学习一个学期、两个学期,或者是干脆就在台湾读一个大学。因为现在的情况来看,台湾的高等教育资源是严重过剩的,去年还是前年考18分就能上大学(笑),资源是很丰富的,但是生源极其有限。大陆的情况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非常激烈,如果能疏导一部分大陆的孩子到台湾去读书,两岸在这方面合作是不是能进行。

  主持人王莹:预计什么时候能达成?

  郑建邦:我觉得不会很远。

  主持人王莹:我们的交流已经开始了,而且特别是台湾大陆青年他们的一些要求也已经提出来了,就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冯国华:对,对。

  主持人王莹:我不知道像杰青团通过这几届的活动,对于促进两岸青年发展最大的作用是什么呢?

  郑建邦:我觉得还是刚才我说的,是相互的了解和理解,理解万岁,这在两岸青年当中,我觉得也是这样的。以前彼此不认知对方,我在网上也经常看到两岸的青年有一些不冷静的声音,我是作为他们父辈这一代的人,看完之后很痛心。但是也经过认真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互相不了解对方。作为大陆这边的年轻人,不太了解台湾同胞一百多年近代特殊的遭遇造成他们一些特殊的思想情绪,理解得不够,或者完全不够理解。台湾的同胞、台湾的青年对大陆,坦率的讲也有很多不了解。我去过几次台湾,我感觉到两岸在这方面的交流,互相的了解这方面真的要做很多很多事情。

  主持人王莹:长风你最开始没来大陆的时候思想上是什么样?

  陈长风:就如郑大哥所说的,即便网络很发达,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去了解两边青年所关注的一些议题或者是想法,但不如你直接来走一趟。我还来没大陆之前,我所得到的信息当然是通过网络或者是通过一般的平面电子媒体,或者是听父辈说,大陆的状况都是在比较辛苦的状况。但实际上你来这边,可以感受到这个地方是一直在不断的变化,过去那些认知其实不能说是无知,但事实上是……

  主持人王莹:有一点点偏差。

  陈长风:对。

  主持人王莹:所以你回去要跟台湾的朋友说,要想真正了解大陆还要亲自来一趟。

  陈长风:对。

  主持人王莹:国华是杰青团的重要发起人,未来你想杰青团办成什么样?

  冯国华:现在我们是第七届,我们杰青团的团员在各行各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到第十届会变成青壮年非常重要的力量,因为杰青团的履历本身很丰富,有奋斗精神之外,他们现在又有了对于两岸的热爱与经历。相信他们对舆论和自己的地位,都会在台湾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我们的会徽上……

  主持人王莹:看一下你们的会徽。

  (冯国华展示会徽)

  冯国华:我们期许他们能够成为社会中的王牌,我们的宗旨是振兴中华,这个精神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中,他们也会期许未来成为社会的栋梁。

  主持人王莹:说得真好。

  冯国华:我们经过几届参访,很多人希望能够参与选举,甚至成为十年以后的县市首长,都有这个期许在。

  主持人王莹:希望以后的杰青团会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杰出,我们的团员也越来越好。谢谢做客新浪视频,也非常感谢你们对于促进两岸青年的交流做出的贡献。

  冯国华:谢谢。

  郑建邦:谢谢。

  主持人王莹:也谢谢网友朋友们的的收看,再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两岸交流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