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能测奥运“一片云”,为何未测中国百日旱? 国家气象局:“对付老天很难”

  全国超半数的冬小麦受旱,牵涉范围达15个省。面对几十年一遇的旱情,跟农民们一样心急火燎的,还有国家气象局的工作人员。2月6日国家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近乎刁难的诘问“为什么没有预测到百天无雨的大旱”,新闻发言人于新文也只得自嘲“对付老天很难”。

  问:为什么没有提前预警?

  答:世上没人能预计“百天不下雨”

  2月6日,于新文西装革履、表情严肃地召开新闻发布会。他坦言,“很不愿意召开这样的发布会”。去年,几乎同样时间、同样地点,他主持召开了“冰雪灾新闻发布会”。

  记者提问毫不留情:干旱不是突发事件,从干旱、严重干旱到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是相当长的过程,为什么到年后才成为所有报纸的“头条”,为什么没有提前预警?是气象预报滞后,还是信息发布滞后?干旱到底能不能预测,能预测到什么程度?

  国家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翟盘茂解释,旱情有一个潜伏到暴发的过程。他打比方,干旱就相当于一个苹果,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坏,直到出现坏的迹象,我们才知道它要坏了。世上没有人能预计“一百天不下雨”。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张培群认同翟盘茂的观点,他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包括干旱在内的一些天气现象是“不可预报的”。他直言,这次干旱他们只是预测到了少雨,却没预测到干旱严重到这种程度。

  问:能测“一片云”,难测百日旱?

  答:预测干旱是世界性难题

  记者仍然针锋相对:奥运会期间,气象部门对部分赛事的气象预报精确到了分钟级,能预测到比赛场馆上空“一片云的含水量”。但为什么能预测到“一片云”,却预测不到“百日大旱”?

  翟盘茂表示,预测干旱至今仍是世界性难题。我国旱情监测站点少,分布不均,气象、水利、水文等旱情信息分散,收集难度大。他抱怨,判断干旱程度主要是测量土壤水分,相比发达国家的遥感快速测量技术,我国至今沿用的烘干称重法简直“又傻又笨”,先取回样土,再烘干数日,最后测量墒情,测量时间动辄长达10天。

  翟盘茂称,目前,我国1~3天的天气预报水平处于世界先进行列,24小时的晴雨预报准确率也达到了83%的高点。但总体来看,我国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仍然相对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落后很多年。

  专家解释,成功预报某一地区的天气状况,靠的是在该地区布设高密度的监测点。中国有23000多个气象观测站,180多部天气雷达,还有3颗国家自行研制的气象卫星,初步建成了气象立体观测系统。但气象观测站分布不均,城市站点多,偏远地区、海洋上的站点少,所以,一些局部性的灾害性天气由于监测站网的密度不够,预测失误、漏报屡有发生。气候的长期预测则更加困难。

  另外,预报员预报天气是个“经验活儿”,像外科大夫看X光片一样。特别是一些极端灾害性天气,几十年甚至百年不遇,预报员很少见到,自然经验不足,最终无法准确预报。

  问:能否预测干旱何时结束?

  答:不好说!不好说!

  2月6日,国家气象局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半个小时,多数记者还没有散去。尽管道理讲得很明白:干旱是无法预测的,可敬业的记者们还是在会后把翟盘茂、张培群堵了个严实,“能否预测一下这场干旱什么时候结束?”

  他们礼貌又无奈地笑了:不好说!不好说!(中国青年报)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