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传媒“后拐点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6日12:35  《环球》杂志

  施晓晓

  “10年前,大多数的人通过报纸、杂志、电视来获得信息;当下,我们通过电脑、手机连接互联网来获得信息;未 来,当我们的汽车、微波炉甚至脚上穿的鞋子都能成为网络接收终端的时候,我们将真的实现信息接收的‘无时无刻’和‘无 所不在’。”

  ——美国学者亚当·格林菲尔德

  用鞋子收新闻?这样的预测看起来虽然新奇,但绝不是妄言。

  1999年,中国手机用户仅4000万,到2008年12月,中国手机用户数达6.41亿;手机的功能也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接收新闻的主要方式之一,而这在10年前还根本无法想像。那么10年之后,我 们用微波炉、方向盘来看新闻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美国学者梅尔文在《大众传播学绪论》中说:“一个社会的传播过程的性质实际上与该社会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方面 都关系重大。”

  2008年11月,美国纸质媒体接连遭遇资金短缺打击。当然,这跟当下的经济危机有关,但是根源却在于读者和 广告的双重流失。据最新调查,在美国,广告投放正逃离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近90%美国公司将把部分营销预算投放到 视频游戏、虚拟社区等新型媒体上,73%被调查者计划将广告预算的20%用于新媒体,超过12%的被调查者将把40% 的广告预算用于新媒体。

  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陈婉莹教授认为,2009年将成为关系到传统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发展的一个 拐点。

  Web2.0时代,千万个草根记者在发挥作用,各大论坛、视频网站是他们的舞台。同时,一些知名博客也承担着 意见领袖的角色。

  那么传统媒体将如何得以生存和发展?香港大学新媒体课题研究组组长瑞贝卡·麦金农教授认为,除了走向互联网之 外,传统的作为消息内容承载介质的媒体,必须走向深度化、专业化才可以谋得立足之地。

  专业新闻机构的记者把握着草根记者和博客主所没有的人际网络资源,更容易接近专业领域的精英,他们所拥有的综 合背景使他们更容易做出更全面的分析,他们的专业化使得他们的报道更具可信度和权威性。因此,在财经、医疗、环保、科 技等领域的专业研究和深度报道将成为未来报纸类纸质媒体的重点,其发行也将走向周刊化。

  而杂志等本来就以深度见长的媒体,除了互联网,还将开拓更多的接收终端来满足受众随时随地阅读的需要;而电视 与新媒体未来的合作发展空间将继续扩大。

  瑞贝卡·麦金农教授认为,未来,新媒体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在与传统媒体不断的竞争和磨合中,找到各自的发展 空间,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相互融合。例如今天的《纽约时报》有纸质版本在发行,但在它的网站上,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报纸 的电子版,还可以看到相应的音频、视频和更深入的报道,同时还有论坛作为受众发表评论的平台。除此以外,网站还提供了 博客、播客(视频分享)、搜索引擎等服务平台以满足受众不同的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地满足受众参与性与互动性的需求,这将是未来新 媒体发展的方向。

  与此同时,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的参与度也将越来越高。在数字化技术使得所有信息都以同一种载体通过同一 种渠道传输之后,传播活动从单一的传者到受众变成了传者与受众交互传播的模式,传者也可以是受众,而受众也能成为传者 。

  一位美国的传播学者甚至提出这样的假想:未来的互联网将不再由一个个网页链接组成,而是由一个个碎片化的带有 标签的内容组成,届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这些标签以及相对应的内容。这样的互联网比起如今的网页链接模式 来得更加复杂,内容更加海量和立体,对于受众的需求也更具有针对性。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