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潮白:粤剧先要让国人认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6日16:25  南方日报

  东北二人转因为小沈阳在春晚上的表演而声名大噪,本地人则本能地联想到粤剧该怎样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问题。在人大会议上,这成了代表热议的一个话题。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借鉴人家的做法对振兴粤剧或有裨益。

  不过在我看来,粤剧当前谈论火与不火还为时尚早,它首先面临的是让人“认识”的问题。每年央视春晚都有地方戏曲联唱,京剧打头,地方戏随后,但每年好像都是“刘大哥说话理太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印象中从不曾听到“分飞万里隔千山”,仿佛地方戏就是豫剧、黄梅戏之类。与外省的人谈论,单纯发音yueju的话,人们恐怕以为是彼越剧而非此粤剧。粤剧的知名度,远没有越剧的高,“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其谁不知?大概我们要正视这个现实。正视了,进而想改变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到春晚那里去露一露脸。这可是属于“做”的范畴,岭南文化的特性不是“只做不说”吗?

  二人转由“小火”到“大火”,春晚作为载体功不可没。但春晚并非唯一的要素。在黑、吉、辽的广袤土地上,二人转都有旺盛的生命活力,并非“大城市”铁岭的特产。笔者在齐齐哈尔生活的时候,很切身地能感受到这一点。反观粤剧,范围大概仅仅局限于本省;而本省之中,也仅仅局限于三大族群之一的广府人群,客家人群、潮汕人群各自有自己的独特剧种。这就是说,二者的群众基础就不一样。乒乓球作为我们的国球长盛不衰,在于参与此项运动的人数不胜数,随便哪个单位都能拉出一支队伍来;而我们的足球不行,抛开体制性的因素不谈,足球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堪一提,也是重要原因。不久前,粤剧名伶白云峰及其爱徒何海莹的逝去使我们知道,草根粤剧爱好者的境况非常不妙;而一个剧种的振兴,离开了草根土壤的滋润,仅仅跑到晚会上亮几嗓子,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看上去还热闹的京剧,如果老是包龙图、窦尔墩,如果老是于魁智、孟广禄,我就有一点儿杞人忧天了。

  设想一下,假如粤剧将来可以与二人转争个高下,现在就不能小看它的“俗不可耐”。曲高和寡,前人早有定论,无须此处赘言。前两年我在沈阳的“刘老根大舞台”看过小沈阳的演出,照他们海报上已然突出了“绿色”的演出,小沈阳也决没有登上春晚舞台的可能,那是真叫俗。但是他们在春晚的全国大舞台上,却有本事摇身一变,化俗为“雅”。或者说,该俗的时候它可以俗,该“雅”的时候它又可以“雅”,机动灵活。在现场,台上的演员不乏即兴发挥,与台下的观众能有机地融为一体,非常贴近生活。另一方面,二人转可能“俗不可耐”,但任何时候,都是俗人多过雅士。小沈阳的身价倍增已经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问题。粤剧倘若不屑与俗为伍,那么就只有高雅地顾影自怜了。

  二人转的“大火”,的确能给那些日渐式微的剧种以有益启示,然而,关键还是以怎样的心态看待其火。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