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谈
明确职业目标降低就业期望值
本报记者孙超 实习生闫文涛
昨天,石家庄市第一家“一元企业”石家庄市长安登科教育咨询服务中心成功注册,这是自从2月5日省工商局制定了“一元企业”的鼓励创业政策以来,我省第三家“一元企业”。而且,这个企业是由三名在校大学生创办的,这对现在处在困境中的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记者昨天对该服务中心的牵头人冯全双进行了采访。
记者:为什么选择了自主创业这条路径?
冯全双:我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亲是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母亲是农民,家里的贫穷让我坚定了改变命运的决心。我和弟弟是双胞胎,2004年高考的时候,我被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录取,但是我对这个专业不太满意。弟弟也对专业不太满意,我们两个都没有上。
我和弟弟又一起复习了一年,2005年,我考入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弟弟考入河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工商管理就是为将来自己开公司做一些专业知识上的铺垫。
记者:大学期间,你是如何积累自己的社会经验,为自己创业做准备的?
冯全双:上了大学后我发现,大学的日子比较自由,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多,我就琢磨着自己做点事情,当时学院里有个超市,在每个公寓楼下面都设有分店,我就应聘做了售货员,干到大二。
另外,大一暑假的时候,我自己到北京中关村应聘做保安,这些都积累了我为人处世的经验。
到了大三,我和弟弟在大学里开过奶茶店,还到桥西的饮食排档租过摊位做过饮食,虽然几次创业的尝试都失败了,但是对我自己创办企业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记者:你试着找过工作吗?当你周围的同学们都在想办法找工作的时候,你却在自己创办企业,同学们怎么看?
冯全双:我从来没有做过简历,也没有去过任何一次的招聘会,我的心思全放在了自己创业上。
在宿舍的时候,看着同学在做很漂亮、精美的简历,一次次地往招聘会上跑,有的同学开始准备考研。说心里话,当时确实有很大压力。而且同学们对我创业也都抱着观望、质疑的态度,这一点让我压力很大。
压力虽然有,但每次我都对自己说,既然自己选择了,就得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我喜欢刘欢唱的那首《在路上》,有一句歌词我记得非常清楚,“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我一直拿这句话激励自己。
记者:开办企业对于你来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冯全双:最大的困难还是资金和经验不足。当时我预测创办企业的启动资金是10万。后来听说“一元企业”的政策后,非常高兴,筹集了一万多元的前期资金就来注册了。
企业名称有了,办公场所也有了,后期的投入资金现在还是问题,我和合伙人正在想办法。
记者:假如第一次创业失败了,你怎么办?
冯全双:如果失败了,就爬起来再干。
记者:“一元企业”容易给人造成皮包公司的印象,你怎么消除这种不利因素?
冯全双:我觉得还是提高企业的自身形象,并重视企业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只要服务水平上去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客户会认可的。
记者:你对处在找工作时期的大学生有些什么寄语,有哪些关于就业的建议?
冯全双:我发现现在很多同学虽然已经面临毕业,却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建议同学们尽快确认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一次职业规划,按照自己规划的路,坚定地走下去。
另外,面对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建议同学们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社会的精英阶层,类似于“北大学生卖猪肉”的新闻不是很多吗?所以,现在的大学生一定要放下心态,不管做哪个行业,只要认准了,就要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