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底,海南省旅游局制定的国际旅游岛总规划进京赶考了。据报道,在北京获得“一致好评”。但作为一名 参与海南国际旅游岛总规划的咨询专家,我觉得如果按照这个总规划去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坐标体系不高。
后旅游时代
过去的30年,不仅承载了中国大国复兴的光荣与梦想,而且铭刻了一个旅游大国崛起的“辛”路历程。30年来, 中国旅游的每一次关键性的转型甚至转折,都发生在8和9之际的年份,差不多正好10年一次转型。
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旅游事业始于1978年。这一年,中国旅游局正式改名为中国旅游事业管理总局。198 1年,国务院成立旅游领导小组,并做出《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1985年9月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从单 一的抓国际旅游转型为国际、国内旅游一起抓”。之后10年的中国旅游,发展的主要是国际旅游,我把它形容为“西风东渐 ”:即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出境旅游热和入境旅游热。
1989年中国旅游第二次转型,国际游客的减少和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国内旅游尤其是城市旅游的蓬 勃发展,旅游主体开始市民化、工薪化。
1999年,中国正式开始实行黄金周。1999年国庆节第一个旅游黄金周空前火爆,中国旅游正式开始进入“假 日旅游”时代。这一次转型,不仅带来了中国持续10年的旅游井喷行情,而且旅游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贵族消费”,而是 寻常百姓家的大众消费,旅游主体大众化的特征日益显现。但是在2008年,持续了10年的旅游黄金周正式宣告结束。
2008年,对于世界,对于中国,对于旅游,注定都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旅游的第四次转型, 将从2009年正式开始。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旅游的这一次转型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再是前几次10年一个轮回的量 变,而是一次深刻的质变。中国旅游将正式进入“后旅游时代”。
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消费时代,但我们的旅游,还停留在生产时代、活动时代,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还是稀缺奢侈品 ,而不是日常消费品。“后旅游时代”的旅游,将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一种平常生活,人们将像消费日常生活必需品一样消费 旅游。更重要的是,旅游将成为寻找内心的方式。
这3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变身城市,城市变身都市,农民变身工人,演绎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当代“ 农村包围城市”运动。因此,现代城市居民中那部分有钱、有闲和有愿望进行旅游活动的旅游消费群体,无论白领、蓝领、商 务、公务,还是政府官员和大中学生,他们的共性在于,他们曾经都是农民,来自乡村,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属 于“城市移民”,而不是一般意义上那些土生土长的“城市居民”。
这就决定了这30年来,中国旅游实际上一直是城市旅游唱主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开始对曾经梦寐以求 的城市生活不再拥有新鲜感、神秘感。相反,城市的拥挤和生活的紧张,使人们开始忆念过去,追梦农村,城市旅游遂开始向 乡村旅游转型过渡。
而在国际上,“城市病”的出现是诱发全球狂热追求旅游的诱因,身在繁华国际大都市的人们,更渴望一个可以静听 林语叶曲、鸟鸣虫吟,可随时融入自然的家。与建筑一样,旅游同样存在物理功能和精神功能两方面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 上精神功能的意义更大于物理功能。正是这种精神层面的诉求,使得海南不仅应该是景观和文化概念的载体,而且更应是提供 丰富情感的交流空间,使得来这里的人们,获得一把心灵自由和人性关怀的“密钥”。
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是海南旅游对于世界旅游最核心的价值体现,海南旅游应该成为现代人的一碗心灵鸡 汤。因此,海南国际旅游岛,绝不是简单的景观视野概念,它不但有厚重的价值底蕴,更有深层次的人文情感。环境、文化、 精神和价值所有这些渴望和期盼,都要能在海南国际旅游岛中找到。
海南提出打造国际旅游岛,是旅游发展情势使然,是中国“后旅游时代”命题的一种海南求解和海南反映。海南旅游 遇到的根本性问题,是游客变了,旅游消费需求和动机变了。而由中国游客裂变为国际游客,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大问题。原来 我们是针对国内市场来生产产品,未来,就要以国际游客为主导来设计产品、整合资源和营销推广了。旅游消费主体在裂变, 市场格局在裂变,海南旅游不裂变不行。
海南的诉求
海南旅游总规划将海南岛划为三大块,即东部的“中国椰树海岸”,中部“海南岛国家公园”,西部的“海南岛金色 西岸”。我认为这还不够,从这个规划里,我读不到海南作为一个整体,到底要呈现给世界什么?海南旅游到底是什么?旅游 卖的既不是资源,也不是产品,而是概念,即产品的核心价值,实质就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品牌”建设。
总规划并没有清晰回答,国际旅游岛的核心命题是什么?不解决整个海南旅游规划的核心概念,划片规划这种规划方 式在规划界已经被淘汰,或者说落伍了。深圳华侨城卖的是“欢乐”,九寨沟卖的是“童话”,海南卖什么?众说纷纭。有人 说,卖生态;有人说,卖热带气候;还有人说,可以到海南岛来发呆。以前曾经流行的口号是“椰风海韵醉游人”,最近三亚 打的是“美丽三亚,浪漫天涯”这张牌。
其中,最诱人的是“自由岛”,这个概念我们不用急于表示赞成或否定,至少相对“生态牌”、“发呆牌”和“美丽 牌”这类其他地方争相出手的牌子,它有新意,值得去论证。提出者认为,海南是一块自由的土壤,被誉为中国民营企业家三 大摇篮之一,海南可以从这里出发,将自由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将海南打造成精神财富增值银行。从熙熙攘攘浮躁不安的 生活圈中走来的人,到海南岛,可以沐浴自由,慰藉心灵。“自由岛”只是一种可能,它现在还不是答案,虽然它在海南民间 很有市场。
在中国,海南这种热带气候主导的海洋资源,是唯一的,在国际上也居于领先地位。现在已经成功的国际度假旅游目 的地,排在第一位的要素是气候,而不是资源或产品,这是我们很多中国人没有想到的,我们国内旅游从来不把气候作为核心 要素。其次,就是与这种气候相伴的土著生活方式,游客就是喜欢体验异域生活。海南有黎族生活方式,有海滨渔民生活方式 等等,这些都是原汁原味的卖点。
因此,提炼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核心价值应从人的生活方式的角度去打造,那样会更有魅力和潜力。资源是重要的,但 是相对价值观,它是其次的,因为未来旅游是一种价值追求,关乎精神财富。比如日本冲绳岛,它的核心概念叫“慰藉的岛屿 ”,意在为日本本土大都市一族提供一个抚慰心灵的港湾。未来,海南旅游除了继续服务观光客,可以主打度假+生活的模式 ,倡导一种“到海南生活”的旅游方式,让游客走出度假区,走入海南民间体验海岛生活方式。
海南国际旅游岛相对现代城市而言,应该定位在一种“乡村特产”;相对世界各国而言,应该定位在海南特色。海南 国际旅游岛打造过程,也就是乡村特产寻找现代都市旅游价值的过程,海南特产寻找国际旅游价值的过程。海南乡村特产的旅 游个性和属性是海南旅游的灵魂。如果海南旅游作为一种“乡村特产”来打造,将具备世界旅游价值。
旅游为谁?
我们到底是为了谁去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这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遗憾的是,这个问题一向被我 们所忽视,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精神基石在民众,必须把全体海南人民的利益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以往以牺牲当地百姓利益 的思想和做法必须彻底纠正过来,如果没有给海南的老百姓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没有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就不 仅不关心、不支持、不去履行责任,甚至还会用脚投票。
现在,很多官员还是把旅游当作发展经济,拉动GDP的一个工具,他们把旅游作为政绩工程,根本没有民众意识。 他们从来不提,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用主流政治话语来说,发展旅游应该作为海南整体发展的润滑剂 ,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因此,海南国际旅游岛事实上面临这样一个抉择,到底是政绩导向还是科学发展的民生导向?
我强烈呼吁,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再也不能拿旅游作为一个单纯的经济指标来考量,而应该真正为全体海南百姓、 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打造一个生活乐园,要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和角度来认识国际旅游岛。海南国际旅游岛不仅是海南省 的,海南这么稀缺的热带海岛资源绝对不能在“GDP崇拜”的魔棒下毁于一旦。
前些年,海南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遍地开花,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和数量扩张,今年搞一个景区,明年搞一个景区。 当前,海南的重心是,如何在现有的景区里面不断丰富和增加内容。我基本上走遍了海南所有的旅游景点,但都没什么东西好 看,缺内容,游客有钱都无处消费。真正的精品景点,应该是我玩一天两天都玩不完,比如美国迪斯尼乐园。这是一个关键点 ,海南不要急着去搞一堆不三不四的景点,这是资源浪费。
如果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能够告别政绩导向,避免功利性倾向,那将是海南旅游一次里程碑式的超越。
(作者是复旦大学旅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