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躲猫猫”之类流行语何时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8日08:32  国际在线

  

“躲猫猫”之类流行语何时休?

  玩“躲猫猫” 死了

  继“俯卧撑”后,又一个网络流行语出现。云南青年李乔明因盗伐林木被关进看守所,2月8日在看守所内受伤,被送进医院,2月12日死亡。警方称其受伤的原因是放风时和狱友玩“躲猫猫”撞在墙上。很快,“躲猫猫”在网上火了起来(2月17日《现代快报》)。

  任何一种流行语出现,其背后都传递着深刻的民意诉求。“躲猫猫”的出现,也不例外。抛开先入为主,如果我们不看这一新闻,那么做一则选择题,“躲猫猫”能够导致死亡吗?你会选择“是”还是“否”?

  检方介入调查,真相才不会“躲猫猫”

  “躲猫猫”成最新网络流行语的嘲讽与索问

  “躲猫猫”注定成为流行词

  当然,判断不能离开事实。当地公安机关开始给出的答案是,当天李乔明受伤,是由于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导致的。当地另一家媒体报道称,警方调查结果显示李乔明“躲猫猫”时眼部被蒙,所以“不慎撞到墙壁受伤”。这时事件的争议不在于会不会受这么严重的伤,而在于细节的相对缺乏。正如网友提出,到底是在哪里“躲猫猫”,有没有录像监控?在细节不明,信息不全的情况下,网友只能展开丰富的想像力。

  想像一般会向“好坏”两个方向发展,而左右方向路径的一般是个人的感情判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情境是,在太多负面新闻的影响下,人们往往有做记者的癖好,喜欢从反面看问题。即事实发布方从这一方面说,公众却总爱从另一方面想,总会怀疑其间是否存在避重就轻、存在冤假错案等。“躲猫猫”之所以流行,正传递着公众对公正的渴望。而公众很担心,如果事件当事人换成自己,会否成为受伤者。

  公权应该正视“躲猫猫”传递的民意诉求,尽快把事实完整真实告知公众。一起事件当受到公众普遍关注时,往往就上升为公众事件。对于公众事件来说,只要不涉及到机密,不影响破案进程,所有的细节都应该全盘公布。就“躲猫猫”来看,存在的逻辑漏洞还是比较多的。诚然,案件正在调查,真相有待探究,但在细节没完全掌握、情节没完全印证的情况下,贸然公布结论,似乎还早了一点。既然有了结论,那么就应该公布细节,经受公众的推敲,如此公众才不会怀疑,才不会有“躲猫猫”的流行。

  据称,在网络上很多人见面即问,“今天,你‘躲猫猫’了吗?”……这些热词,豪无例外都承载着公众对公正的诉求,对真相的渴望。任由此类热词流行,会造成公信力的损伤。而要想公信力不被“误伤”,相关方面应该以更审慎的态度,更负责的方式,把细节告诉公众,把公正留给公众。(乔 杉)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