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季羡林数学考4分说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8日11:19  观察与思考

  朱宗震

  季老、吴晗他们的偏科,虽然个人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形成的。

  有文章说,季羡林考大学时数学只考了4分,吴晗考0分。文章认为,他们尽管很偏科,但仍然是很有成就的学者, 并由此认为,应该反省现在的教育制度。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对于这一文化现象,应该反省的不是现代教育,而是中国的传 统教育方式。读者有所不知,比季老、吴晗更年长的一代,即鲁迅、胡适、毛泽东一代人,这个问题就更严重,那是个时代的 教育制度问题。

  近代中国在文化上很保守,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远远超过西方,即使到西方考察过的人,发 现西方许多制度比中国优越,也只是认为,这在中国古代都早已有了,西方只是更好地贯彻了中国三代圣人的遗教而已。也就 是说,我们只要学好儒学圣贤的教训就可以了,西方也没有什么新东西。中国一直到甲午战争中被日本人打懵了,在庚子八国 联军入侵后,保守派被清洗了,才真正认识到必须向西方先进的文化学习。尽管如此,当上世纪初,新式教育开始发展的时候 ,仍有人认为,中国其他事情不如西方,读书这件事,仍然是中国的专长,不需要向西方学习。在整个20世纪,中国的主流 文化,仍然认为中国在道德上比西方优越。所以,在文革中,中国人仍在狠斗私字一闪念,也就是继承了理学“存天理,灭人 欲”的说教。

  20世纪初,中国废除了八股文考试,发展西方式的新式教育,提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受教育者 既要动脑,也要动手。也就是从传统的士大夫圣贤主义教育,向现代知识教育方向发展,也向现代专业分科的人才培养方式发 展。但是,鲁迅、胡适、毛泽东那一代人,年少时接受的仍然是成圣成贤的教育,普遍不重视数学教育,轻视劳动,把技术人 员看成是工匠,读书人则以圣贤之徒自居。即使年长后学习西学,他们的兴趣已经被局限在文史领域。胡适的学生和朋友傅斯 年希望转向其他学术领域,但数学实在跟不上,在西方留学7年,没有拿到什么文凭,回国之后,凭借国学的雄厚根底,从事 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像鲁迅那样书香门第出身的人,学习工程技术更是很痛苦的事,最后还是转入文史一行,成就了一代圣贤 。否则,他也只能是一位“工匠”而已。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选择,而是时代造成的整整一代人的偏科选择。因此,那时代的 读书人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数学训练的有很多,当时代需要士大夫全面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的时候,碰到了知识结构上的严 重困难,大量的读书人只能选择政治和人文学科。这可不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反过来看,那时候转型成功的自然科学家和工程 技术人才,却是很有文史修养的,知识比较全面,他们是真正突破传统的读书人。不像现在,我这样的史学专业工作者,多了 专业特长,却少了文化修养。更不要说现在的理科学生了,连繁体字都不认得。

  到了季老、吴晗一代人,虽然自然科学的教育发展起来了,但是,传统的士大夫教育的影响还是很严重。例如郑超麟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主持新式学堂,似乎是新派人物,其实很保守,不认为新学是学问,所以,不允许自己的子弟上新式学 堂。季老、吴晗他们的偏科,虽然个人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形成的。许多读书人受传统儒学教育的影 响很深,在年幼时养成了爱好文史的习惯,而忽略了接受全面的基础教育。吴晗考北京的大学插班生,北大考数学,他由于只 考了0分,没有被录取,清华不考数学,才逃过一劫,被清华录取(当然,现在的学生如果数学不好,考清华的梦都不必做了 ),最后成了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本土培养出来的史学教授。

  近代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实在太落后了,到了上世纪30年代才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而且一直处于战 争和政治运动的折腾之中,很难专心治学。而且,中国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都是政治动物,不够专业,与现代社会对专业知识分 子的要求仍有相当的距离。要不然,季老的大名声,怎么成了国学大师?要知道,国学不是季老的专业。一直到解放前,读书 人的第一选择,仍然是做官,仍然轻视农、工、商业,轻视体力劳动,动脑不动手。黄万里先生告诉我,解放前回国的5位水 利工程学博士,只有他是从水利工程做起的。所以,当中国在现代化起步的时候,人才储备非常薄弱,还要受到政治运动的摧 残。国家走上畸形发展的曲折道路,在文化上有很深层的原因。

  我们现代重视传统文化,适度恢复国学教育,重视中国文化的本根,反对文化虚无主义,这都没有什么不对。在中国 文化的低潮时期,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传统文化的现象,不应该继续存在。但我们也不应该囫囵吞枣地倒退回传统文化去。中 国社会刚刚走出文化低潮谷底,对传统文化的鉴别能力还不足,必须认真谨慎地清理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的发展中,去鉴别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相关专题 观察与思考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