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招生要解决“大学属地化”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9日10:39   南方新闻网

  南方周末:如果真的是最终取消了文理分科,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田慧生:不能指望把这个问题一次性解决。首先要创造条件,比如说高考制度作为一个指挥棒,将来可能就考三门,其他科目选考;也有可能按大学分类,重点大学可以自主招生,其他大学有一个基本的统考,而高职可以免试入学等,都是可以选择的。包括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课程选择方式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或许某一课程只选修一年就考试,内容就够了,不一定三年都要学,要让整个教育制度变得更加富有弹性和选择性。

  杨银付:我认为,如果真的是取消文理分科的话,高考时也肯定不会是大家所担心的所有课程都考,不会加重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取消文理分科后,怎么样让“偏才”也得其所,应该有一个制度设计去解决它。

  南方周末:关于高中是否分科,是否会参考国外的经验?

  田慧生:我们也搜集了国外高中的情况,比如美国是不分科的,他们的高中更类似我们的大学;法国高中分文、理和经济三科,日本高中分文理科。这个跟他们的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中央教育主管部门权力比较大的,可能会偏向于统一的集中管理,分科的情况比较多,而美国地方和学校本身权力比较大,则是分权管理,更有多样性。这些情况我们都会参考。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治本之道

  南方周末:刚才你也提到,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解决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择校问题等也是热点,现在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田慧生:国家的政策很明确,“以公办学校为主,以流入地接收为主”,国家也投入了很大的财力。从目前调研来看,流入地政府承担了很大的责任,客观上给农民工随迁子女集中的城市造成了很大压力,如何落实好“两为主”政策,需要有新的政策设计。

  南方周末:在关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的意见中,是否有些代表性意见?

  田慧生:比如有人提到教育券,一个湖北的孩子到了北京,就可以带着他的教育券转过来,让湖北给北京适当的补贴,现在这方面的提议很多。

  南方周末:关于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田慧生:要加大投入,除了流入地政府投入外,国家应该考虑有专项经费。另外,现在生源的流动完全没办法掌握。这样就为流入地政府的教育规划增加了难度。比如北京每年要新修多少学校?修了30所,没准来了50所学校才能接纳的农民工子女。这就需要建立比较好的学籍制度,比如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制度,让流入地和流出地两个地方的信息都能掌握跟踪,要不然有些孩子转到城市后中途退学了都不知道,这一点是最大的挑战。其次才是经费的问题、师资的问题。

  杨银付: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实际上包括随迁子女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两类,现在留守的数量要比随迁的多。这两个方面也互相联动。从教育部门来说,应指导公办学校挖掘潜力,落实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相关政策,同时引导和支持民办学校发展;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最大限度地解除进城农民工的“后顾之忧”;通过建立特殊关爱制度、丰富学校课余生活、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等方式,更加关心随迁和留守儿童。

  南方周末:之前有一个观点是,希望国家把义务教育的时间拉到12年,本次规划纲要中是否有可能?

  田慧生:现在我们是提普及高中教育,“普及”和“义务”是两个概念,义务教育就要有法定责任。在高中搞义务教育,以我们的国力,现在还是达不到,只能是先加快普及。

  南方周末:另一个问题是,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包括城市的择校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杨银付:还是要致力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办学条件、教师资源和生源这三个均衡。最难的是教师资源均衡。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之所以要择校,实际上就是择师。要改变这个状况,现在的办法之一是施行教师的定期轮换,把“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比如沈阳最近三年,都在推行教师轮换试验,全市五个城区每年都有将近2000名教师参与流动,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这是比较刚性的做法。

  第二种是教师的柔性互动,比如说支教。现在这种方式比较常见,但各地政策实施情况不太平衡。有的地方可能会选派不太优秀的教师去农村支教,结果农村学校成了城市教师的试验田。此外,还可以通过共同评价带动柔性流动、良性流动实现共同发展。如潍坊市潍城区就成立了12个“城乡教育共同体”,让城里和乡村的学校联合,最终考查共同体的成绩。第三要有效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提升农村教师专业能力。如北京市通过绿色耕耘行动,大面积有效提高农村教师质量。第四要努力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的规范化。教师之间的工资可以因其水平和绩效有所分别,但不能因其所属学校不同而不同。针对城乡之间的教师收入差距,山东省这几年一直致力于统一县域内教师工资标准。

  至于择校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治本之道,如果教育均衡了,也就没有择校一说了,至少会缓解很多。

  招生要解决“大学属地化”现象

  南方周末:现在关于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现状如何?

  田慧生:减负的问题,教育部也是高度关注,应该说是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很多地方都有相应政策,但是真正要落实很难,根子还在于考试制度和社会竞争的加剧。

  南方周末:在制定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对于如何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会有具体的规定吗?

  田慧生:应会高度关注这一问题。

  南方周末:你认为教育部门能有的措施是什么?

  田慧生:比如以法规的方式规定不同学生、不同年级每天在校最长时间、作业最大量等。另外就是学习内容太多、太难,课程内容就需要调整。还有就是要加大教学方法的改革,现在有些学生厌学,是因为教学方法有问题,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学效率提高了,负担自然会减轻。同时对考试招生制度也要有相应调整。

  南方周末:教育部提出的问题中,有关于“如何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就《规划纲要》涉及的问题来说,你认为中国的高考或中考会有较大的变化吗?

  田慧生:很明显的弊端是一定要调整的,但是考试制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南方周末:明显弊端你指的是?

  田慧生:比如说现在考试还是偏重于知识性的居多,这样对减负不利,对实施素质教育不利,那么考试的出题内容就要调整,要侧重于能力、素质的考察,这是完全可以在试卷中做调整的。再比如说,现在有“大学属地化”的说法,重点大学是国家来投资的,资源应该公平享有,这就涉及到名额应如何分配的问题,这些明显的不合理问题需要迫切解决。

  未来的趋势,肯定是高考倾向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考试的方式上,应该是多样化,比如考试的次数,包括根据不同的大学选择不同的考试方式,总体上就是给学生更多的选择。

  杨银付:关于中考的改革现在有一个试验,就是把重点高中的指标按适当比例分配到初中校,这避免了初中学校之间的竞争。这种办法在山东、河南等地都有,在河南郑州的新郑市,高中招生指标全部分配到了初中校。

  南方周末:一些人提议,让学生在上学的地方参加高考,而非回户籍地参加高考,近期有可能实现吗?

  田慧生:这要跟高考制度改革和人口户籍制度改革结合在一起,要花很长时间,恐怕比文理不分科的难度还要大,目前我认为不具备条件,现在重点还是保障义务教育。

  南方周末:《规划纲要》中对高考制度来一个本质上的转变是否有可能?

  田慧生:不太可能。这个问题积累的时间很长,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一切推倒重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育的改革只能是渐进的,剧烈的变革会给教育带来极大的损失。我不认为我们有一天能找到一种可以解决现在所有问题的考试办法,不能过于理想化。

  南方周末:征集意见的问题中有“如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健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一条,主要指的是什么?

  田慧生: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关键是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不光是高校,中小学也一样。就是要让学校办自己该办的事,政府不要管的过多过细,温总理倡导的教育家办学就是按教育规律办学。政府就是通过教育方针规范办学方向,通过法律法规办学行为,通过投资影响学校发展,通过评估对学校质量进行监督,这就是宏观管理的范畴。至于学校具体的办学特色,比如增添特色课程、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改革,尝试新的专业等,使学校有个自由度,而不能什么都报批,而是要有一定自主权。

  南方周末:高校的自主招生会逐步扩大吗?

  田慧生:对高校来说,自主招生是办学自主权的一部分,现在呼声很高,将来可以逐步再扩大,比如比例再大一点,专业再宽一点。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教师的聘任方面,校长应该有相当的自主权,而不是教育部门来具体管理,使得好教师难进,不好的教师也不好解聘。

  (唐剑锋对此文亦有贡献)(来源: 南方周末记者 马昌博 实习生 魏頔 韩晓君 谢小红 发自北京)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文理分科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