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莞造就数百万高素质劳动力资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9日10:57   南方新闻网

  新莞人

  东莞在源源不断地生产产品的同时,也“意外”地造就了数百万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而做惯了“房东”的本地政府也开始意识到,二元结构的社区经济形态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在东莞市新的调整规划中,“社会结构调整”被列为与产业结构调整同等重要的地位

  王德山所在的日资企业在2008年10月1日终于倒闭了,这家生产微型马达轴承的日本厂号称该领域的“全球第一”,像佳能、索尼照相机里推动镜头伸缩的小马达,其核心轴承就是由这家企业供应的。

  在经过近10年奋斗后,终于从最底层员工升到采购主管的王德山突然之间被再次“归零”,并终于让他有时间做一件想了10年的事情:写小说。在接下去的几个月时间里,王德山废寝忘食地在网上“攒”出了一部20万字的小说:《十年外企,我跟日本人的那些事儿》。就在见到记者时,这篇反映外企职场生涯的小说即将正式出版。

  10年的打工生涯,让王德山也跟这座城市建立起了血脉相连的记忆。“我当年就住在这后面。”他指着与记者相聚的一间湘菜馆后门说道,这片位于镇中心的食街,当年还是一片空旷的工厂宿舍。

  参与聚会的几位企业人士也有着各自印象深刻的经历:一家著名电子企业的人事主管唐先生还记得,1997年朱镕基总理专门到他们厂来考察,了解为什么这家只一百多人的工厂,能够在投产当年便创下数千万美元的出口纪录;而另一位从事行政的女孩,则在随后电邮给记者的一篇散文中提到了自己的经历。“从1998年到2005年,我一直在东莞的这些镇区里打转,换工作、搬家,进出一间间工厂宿舍或出租房;在不同的地方,适应不同的办公环境、同事、上司、规章制度;走过陌生的街道、商场、酒楼、超市……我总是在不停地适应各种生活、不停地学习各种生存能力,但每开始一份新的工作,原来所学的、所会的便迅速被时光冲淡、慢慢忘记。而当我把这些曾经的经历一一回忆起来的时候,连我自己都觉得惊讶:我竟然有过这么丰富的工作经历?”

  从某种意义而言,她的经历也是几乎所有外来打工者的共同经历:作为世界制造业心脏的东莞,在源源不断地生产产品的同时,也“意外”地造就了数百万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

  一位2004年来到东莞的人力资源主管告诉记者,毕业于苏州大学的他当时很难在本地找到工作,“要么就是五六千元的高级主管,要么就是五六百元的普通工人,基本没有适合我们的职位。”而当他到了东莞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后才发现,原来全国各地所招聘的技工和中层管理人员,大都是从珠三角地区开始引进,然后再慢慢自行培养的。

  与此同时,做惯了“房东”的本地政府也开始意识到,二元结构的社区经济形态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在东莞市新的调整规划中,“社会结构调整”被列为与产业结构调整同等重要的地位,东莞市宣布要“逐步削弱社区发展经济的职能,促进社区职能向城市管理和服务转变”。

  颇具象征意味的是,东莞市在2007年4月16日,以人大决议的方式将“外来工”的传统称谓改变成“新莞人”,过去各镇的“出租屋管理中心”也更名为“新莞人服务管理中心”。政府同时推出了包括保障同工同薪保护、鼓励新莞人参与东莞事务管理等十条服务性政策。

  虽然跟名称的变更相比,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更要复杂和缓慢得多,但是这座在全球化洪流中曾经被打断了城市化进程的奇特城市,终于再度启动了融合与升级的进程。

  刚刚写完自己打工故事的王德山再次成为这场新变革的见证者——他的新身份是长安镇厦边村村委秘书。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黄河 发自东莞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