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希拉里看中国眼光在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9日18:00  世界新闻报

  《世界新闻报》记者/李静

  从前多次向中国发难,后来公开表示中美双边关系“最重要”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将于2月20日至22日访问中国。毫无疑问,对华关系将是希拉里今后4年的工作重点之一。近20年来,希拉里先后以第一夫人、参议员和国务卿的身份活跃在美国政界和外交界,亲眼目睹了其间中美关系的发展和演变。而她本人的对华观也经历了从“鹰派作风”到客观务实的转变。

  陪夫访问加深对华了解

  希拉里对中国并不陌生。早在1995年9月,时任第一夫人的她就曾作为美国代表团名誉团长,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不过,那时的希拉里给中国民众留下了傲慢专横的印象,因为她在大会上无端发难,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女婴保护和妇女地位等问题横加指责。

  1998年6月底,希拉里随同丈夫克林顿造访了中国的西安、北京、上海、桂林四个城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除了与中国领导人和各级官员会晤外,还与各地民众有过深入交流。这次访问长达9天,给了克林顿夫妇一个比较深入了解中国的机会。多年以后,希拉里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谈到那次访问时兴奋地说:“那真是一次美好的旅行。”

  多次诘难中国贸易人权

  不过,希拉里在上世纪90年代对中国的认识,仍然比较有限,或者说局限于固有的意识形态,这导致她后来在担任纽约州参议员期间,对中国展现出了强硬的“鹰派作风”。

  对于亚洲问题,希拉里的态度一贯是“挺印压华”。她曾是美国国会“印度核心小组”的联合主席。这个成立于20 04年4月的政治组织,其组建初衷就是想利用印度的崛起来遏制中国。同时,希拉里还是国会中“台湾连线”的成员。

  担任纽约州联邦参议员后,希拉里为了在国会展现强势形象,在对华关系上,开始频频指责中国。

  希拉里向中国“发难”,主要是集中在遏制对华贸易、批评中国人权两方面。2007年2月,希拉里曾经写信给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时任财政部长保尔森,敦促他们减少中国对美国持有的债务,理由是中国正在“侵蚀美国的经济主权”。她还多次批评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玩具存在质量问题,大谈中国商品的所谓“威胁”。在人权问题上,希拉里也以对华手段强硬而著称。她曾批评中国政府的西藏政策,去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她还呼吁布什总统不要参加奥运会开幕式。

  不过,在希拉里攻击中国的时候,有分析人士指出,希拉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不可能不知道美国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她发表的一系列不友好的言辞不一定代表她的全部看法,仅仅是为了政治需要所摆出的姿态。

  曾主动向华文媒体道歉

  美中两国加强合作是大势所趋,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华裔在美国政治版图中的影响加重,美中关系成为美国政治家必须仔细掂量的问题。在担任纽约州参议员期间,希拉里本人就曾深刻感受过华裔的力量,这对她转变对华观或多或少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2007年2月,刚刚宣布参选总统不久的希拉里造访旧金山,并准备举行一场筹款会,但企图采访该活动的几家华文媒体遭到工作人员的无理阻拦。事件曝光后,希拉里竞选总部接到多名华裔和亚裔民主党领袖的抗议。为平息此事的影响,希拉里竞选办公室后来曾分别致电被拒记者,进行道歉。她还对美中关系进行了积极评价,并表示愿意与中国进行交流。

  目前,在对华关系问题上,美国两党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扩大合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希拉里对美中关系也在进行深刻的思考。2007年年末,她曾为美国《外交》双月刊撰写了一篇题为《21世纪的安全与机遇》的文章。文中称,美中关系将成为本世纪“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尽管美国和中国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极为不同,在一些问题上分歧很深,但美中合作的空间却非常大。

  新闻解读/ANALYSIS

  “扩大对话”的背后

  被奥巴马任命为国务卿后,希拉里表示,美国需要与中国展开“复杂而全面的对话”。美国国内的分析人士认为,希拉里抢在财政部长之前访问中国,就是要彻底改变布什总统第二任期内,对华关系由财政部长主导的局面,把中美对话引向更广阔的领域。

  也有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希拉里所谓的“扩大”对话,实质上隐含着在人权和贸易等问题上向中国发难的伏笔。考虑到她以前多次要求崛起的中国应当肩负相应的国际责任,在《外交》杂志的文章中又强调“高速发展的中国必须融入国际体系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不过,在目前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美两国的通力合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不管是奥巴马还是希拉里,对这一点都有着明确的认识。此次访问起程前,希拉里在亚洲协会发表演讲时强调,美国将继续致力于与中国发展积极的合作关系。(李静)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