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视《新闻调查》:圈钱迷途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3日10:51   CCTV《新闻调查》

  央视《新闻调查》2月21日播出:圈钱迷途,以下为节目内容。

  演播室:

  上市公司西昌电力曾经是一家国有控股企业,在上市之初的股权变更过程中失去了控制权,进而蒙受了一系列沉重的损失。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曾经号称西南首富的张良宾、张斌兄弟,现在,兄弟二人已经锒铛入狱。是什么原因让这张氏兄弟二人在短短的时间内从富豪变为囚徒呢?在凉山州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我们对此案进行了采访。

  同期:

  罗凉清(中共梁山州委政法委书记):西昌电力公司是我们凉山州目前为止惟一的一个上市公司,承担了我们12个县300万人的生活的供电,是我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骨干企业。那么这个案子的线索出现之后,我们明显地感到一个是企业的损失巨大,再一个,巨大的损失背后会对我们社会的稳定带来威胁。

  同期:

  记者:当时报案的内容呢?

  邵永强(凉山州公安局经侦支队案侦大队副大队长):董事长张斌,董事张良宾,他们有侵占公司资产的这么一个嫌疑。

  同期:

  邵永强:我们对西昌电力的账目进行了全面的审计,在审计过程当中,发现有一笔资金,也就是和成都雅砌公司之间有一笔债务,9900万,在很短的时间内,十天左右,就给它冲销了。

  记者:成都雅砌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邵永强:成都雅砌注册资本是一千万元,业务就只有建材销售这么很简单的一个业务,不外乎就是几十万的一个经营业务。

  同期:

  邵永强:成都雅砌是由两个股东所构成,这个钱到了雅砌公司过后,被谁占有或者使用,当时我们就询问这个问题,(两个股东)说他们不清楚。这个问题,他们就明确谈到,这个公司他们一分钱都没出,他们是虚的挂名的股东,是张良宾安排他们去当的,所以说张良宾要使用他们公司的公章,一个电话打过来,他们就把公章送过去,由他(张良宾)进行使用。

  记者:你们当时对他们的这样一种解释怎么看?

  邵永强:实际上我们就证明这个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谁。

  记者:是谁呢?

  邵永强:张良宾。

  同期:

  邵永强:西昌电力在上海浦发行成都分行开了一个基本户,取得了1个亿的贷款,而再加上它(西昌电力)本身的自有资金,总共1.39亿的资金,在浦发行办成了三张定额存单。这有什么异常吗?因为它作为上市公司来说,它那个资金应该是用于流转,而本身它这笔款,它又是贷款出来的。贷款出来它肯定要使用这笔资金,那为什么它贷出来过后,它不使用它,它要把它变成一个大额存单,存在银行里面呢,实际上我们通过银行查证,它这个大额存单的目的,它是为了给成都雅砌的贷款做质押。

  同期:

  记者:成都雅砌从银行又贷了1.39亿,用的是你们的质押银行的存单质押?

  张斌(西昌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对。

  记者:当时为什么要给成都雅砌做这个质押?

  张斌:那是帮朋友。

  记者:什么样的朋友?

  张斌:成都雅砌这个公司。

  记者:是谁在操控,你知道吗?

  张斌:我知道你们想说什么,我也可以把话说出来。

  记者:从现在法院认定调查,他们认为是张良宾在操控。你认为是谁在操控?

  张斌:作为我来说,我没有承认这个公司是张良宾的公司。

  记者:它贷这笔款做什么,你知道吗?

  张斌:时间太长了,确实记不得了。

  记者:你知道它正常的每年的业务总额有多大?

  张斌:那不清楚。

  记者:你要为它担保,做上亿的担保,你不调查它公司的背景,以及它的盈利能力、偿还能力?

  张斌:我认为不是说,要靠它的经营来还,是吧。

  记者:那靠什么来还,它用什么来保证呢?

  张斌:信任度是有的。

  记者:什么样的关系才能让你产生这么大的信任度?这会不会让人产生一些联想。

  张斌:你可以联想。

  记者:一个弟弟,然后通过这样的一个运作程序,为他哥哥的操控公司,做了一笔巨额资金的担保。

  张斌:反正我是没有承认。

  记者:那你对成都雅砌这样的一个信任度,究竟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

  张斌:这个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

  解说:

  西昌电力把自己的1.39亿元大额存单质押在银行,为成都雅砌公司担保贷款1.39亿元。

  可是当成都雅砌公司的贷款到期后,成都雅砌公司却只归还了4000万元银行贷款,还有9900万元无力偿还,而西昌电力只好把三张大额存单变现,替成都雅砌公司偿还了9900万元贷款。从此,成都雅砌公司欠西昌电力的9900万元就再也没有被追回。时间一久,当时身为西昌电力财务总监的王成珍找到了董事长张斌。

  同期:

  王成珍(西昌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原财务总监):当时西电也非常需要资金,在修电站怕影响我们的工程,因为这笔借款不像以前一样,在短短的几天,或者一个月的时间就还了,他当时承诺是一个月,董事长。

  记者:你为什么这么急迫,其实这个事有董事长负责,和你没什么关系?

  王成珍:不,就是说时间长了以后,我就得信息披露,就要披露出来。

  记者:你说是年报吗,对外的公报上?

  王成珍:对。

  记者:在你的坚持下,张斌的答复呢?

  王成珍:所以说张斌才把我叫到总经理办公室去。

  解说:

  西昌电力是上市公司,如此巨额的一笔违规借款,短期拆借还可以掩人耳目,时间长了必然要在上市公司季报、年报上公告于世。为了再次掩人耳目,同时为了使成都雅砌公司长久占有9900万元借款,张斌把王成珍叫到办公室,导演了一幕令人难以想象的还款骗局。

  首先,张斌指使王成珍找到了三家经常承包西昌电力水电工程的工程公司。然后,以预付工程款或者退还保证金的名义,先后由西昌电力向三家工程公司打款9900万元。再由三家工程公司先后把9900万元借给成都雅砌公司。最后成都雅砌公司再把9900万元以还款的名义归还到西昌电力。

  同期:

  记者:这其实形成了一个循环圈。

  邵永强:对,形成了一个循环圈,循环圈实际上是西昌电力。拿出那么多钱,最终是回到西昌电力,但实际上,它的性质就不一样了。

  记者:有什么区别?

  邵永强:实际上他们最终目的,他们是为了冲销成都雅砌的欠款情况,从它的账面上就可以反映成都雅砌已经归还了它所欠西昌电力的9900万,就形成这么一个事实。

  解说:

  如此循环倒账,表面上看,西昌电力预付工程款9900万元给三家工程公司,而三家工程公司则把9900万元借给成都雅砌公司,而成都雅砌公司则把9900万元归还了西昌电力,在这个过程当中,西昌电力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损失,而债务关系则转变成成都雅砌公司借三家工程公司9900万元。

  同期:

  邵永强:那我们就追根溯源,通过对这三家公司,进行调查,这三家公司最后承认,西昌电力退还保证金或预付工程款,这个是个虚假的,因为他们之间是一个发包或承包的关系,他们为了保证发包方(西昌电力),(今后)能按期拨付工程,他们在业主(西昌电力)有求于他的时候,他们也做出这种事情。

  记者:这些公司不知道这样的风险吗?

  邵永强:他知道这个风险,因为是西昌电力把你的保证金和预付工程款拨付给你了。那么在(今后)实际的(支付)工程款里面,西昌电力就应该扣除(预付款),正因为他知道这个风险,他就在借款给成都雅砌的同时,他就上了个保险。

  记者:什么保险?

  邵永强:也就是说他要求西昌电力提供担保。什么样的担保,也就是说成都雅砌不能偿还这笔资金的时候,由西昌电力来进行偿还。

  解说:

  张斌所导演的这一幕假还款骗局,最终变成了成都雅砌公司拿着本属于西昌电力的钱还给了西昌电力。

  同期:

  张斌:这个主意是我出的,这个是我出的,这个在法庭上我都认。

  记者:等于说你拿自己的自有资金,把这样的9000多万的账在你们的账面上平掉了。

  张斌:这个不叫平掉了,对不对,西昌电力,我是董事长,我对这个9900万要负责任,这是肯定的。

  解说:

  到案发时,西昌电力已经把预付给三家工程公司的总计9900万元做了呆坏账处理,从此,9900万元在西昌电力的账面上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冲销。

  记者:

  通过一系列虚设项目的循环走账,成都雅砌公司所欠西昌电力的巨额债务就这样从账面上消失了。那么,西昌电力为何要为成都雅砌公司做如此巨额的资金担保。进入成都雅砌公司的9900万巨额资金最终又流向了哪里呢?

  解说:

  张良宾,原四川立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原上市公司朝华科技董事长,西昌电力原董事,因犯职务侵占罪和虚假出资罪,被凉山州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8年。

  同期:

  张良宾:通过张斌整个的财务上这一圈运作之后,9900万是在成都雅砌的账上,

  记者:雅砌的资金是去哪了?是去了四川立信了,也就是进了你的公司?

  张良宾:对,实际上是用于收购华西证券(的股权)。

  解说:

  张良宾、张斌兄弟二人被凉山州中级人民法院认定的第二宗罪是虚假出资罪,案件的起因,是源于收购华西证券公司的股权。

  同期:

  邵永强:因为当时张良宾,从他的发家来看,他是通过股市挖到第一桶金的。他就认为资本市场很有发展前途,而对一个证券公司进行控股的话,利润应该是很大的。所以说他在控制了西昌电力过后,又能控制一个证券公司的话,那么对他今后的发展,应该说是前途无量的。但是作为西昌电力来说,它是个上市公司,如果它要对外投资的话,它的程序要求是很严格的。所以他就考虑到,他现在是西昌锌业的控股人,所以他就想到,由西昌锌业为主体,和西昌电力共同来收购华西证券的股权。

  解说:

  这里所提到的西昌锌业曾经是由西昌电力控股的一家子公司,从事有色金属冶炼。2002年西昌电力上市时,西昌锌业被剥离出来,西昌电力所控股的股份,也由张良宾的四川立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全部认购。

  同期: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西昌锌业,因为西昌锌业当时是老股东,是华西证券的老股东,你们看中的是西昌锌业的这个优先购买权,是吗?

  张良宾:对。

  记者:那它的资本不够怎么办?

  张良宾:就注资。

  解说:

  按照当时的《公司法》规定,企业对外投资的资金总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50%。西昌锌业的注册资本9600万元,50%仅仅是4800万元,而华西证券公司当时的注册资本在10亿元左右,西昌锌业只有收购华西证券33%以上的股份,才能成为华西证券的第一大股东,所以,要想收购价值3亿多元的华西证券股权,4800万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给西昌锌业增加注册资本。

  邵永强:他由这三家公司向它注资。

  解说:

  利用三家公司中四川立信的1.13亿元现金、重庆华祥价值2亿元的土地使用权、四川立应价值1亿元的专利技术,西昌锌业的总注册资本一下子猛增到5.19亿元。

  同期:

  邵永强:转到锌业三天过后,他用一种抽逃的形式,把这1.3个亿全部又转回到四川立信。而作为重庆华祥来说,它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四川立应的专利技术,也没有过户。

  记者:

  西昌锌业曾是我国冶炼企业的百强企业,在这次案件调查中,西昌锌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2003年张良宾为了收购华西证券,通过其控股及其相关联的公司,为西昌锌业进行了虚假出资。从9600万股本变成5亿1900万股本,西昌锌业完成了增资扩本的过程。而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西昌锌业,从过去的实体经营企业,变成了张良宾资本运作体系中的一个新的融资平台。

  同期:

  记者:从9600万,然后虚假注资达到5个多亿,其实他已经具备了收购华西证券的一个资格。

  邵永强:表面上,它的注册资本来看,它达到了,但它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钱对外投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通过西昌锌业这么一个平台,增加注册资本过户的这么一个平台,在我们凉山州的银行,内地的银行,总共贷款了3.7亿。

  解说:

  先虚增注册资本,再以虚假注资后的西昌锌业为平台贷款3.7亿元,加上以成都雅砌公司的名义从西昌电力借来的9900万元,张良宾、张斌兄弟二人利用凉山州的两家公司,终于使他们自己具备了收购华西证券的资格与实力。2003年12月,当时的福布斯新科富豪张良宾、张斌兄弟以公告形式对外宣称,西昌电力和西昌锌业已经签约收购华西证券10.13亿股中46.4%的股权,并且上报到中国证监会等候批复。

  同期:

  邵永强:中国证监会在审查这个股权过户的时候,就发现它的资金有大量贷款,也就是说,不是自有资金。依据法律规定,它对外投资必须用自有资金,所以说证监会就没有批准华西证券股权过户。在这种状况之下,在退出过程当中,他就要变卖它的股权,而变卖股权过后,他所取得的这些资金,他并没有去偿还银行贷款,而拿这笔资金,去弥补了他(张良宾)的关联公司的亏空。这样,西昌锌业这3.7亿的贷款至今无法偿还。

  解说:

  西昌锌业同样是是凉山州地方的一个支柱企业。张良宾、张斌兄弟二人对西昌锌业的虚假注资,并没有真正给西昌锌业的生产能力带来任何提高,而突然增加的3.7亿元负债,对企业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最终导致西昌锌业破产。那么,这3.7亿元贷款究竟到哪里去了?成都雅砌公司向西昌电力借款的9900万元又到哪里去了呢?或许,从一场必然会发生的危机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早在2003年,张良宾、张斌兄弟二人因为实际控制着朝华科技、西昌电力两家上市公司而首度进入胡润富豪榜,当时,兄弟二人曾经放言:“10个亿左右的项目敢谈、敢接”,张良宾、张斌兄弟二人也因此成为资本市场的新贵。可是在此后的短短两三年中,这兄弟二人组建的所谓财富王国却大厦将倾,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使这兄弟二人走到今天这样一个结局呢?

  同期:

  记者:其实你的很多经历,网上也都有。你是做股票起家的,是吗?

  张良宾:对。

  记者:下海之后就一直做股票吗?

  张良宾:应该是吧。

  记者:第一桶金呢?

  张良宾:在成都的红庙子。

  记者:股票市场?

  张良宾:也算股票市场。

  解说:

  张良宾最早是重庆市工商银行涪陵支行的一名信贷员,11年的银行工作经验让张良宾对金融业务非常熟悉。1993年,张良宾终于下定决心辞职下海,首先在成都红庙子炒股,接着承包了一家信用社,利用信用社的融资担保继续炒股,从而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同期:

  记者:所赚的利润大概有多少?

  张良宾:能有好几个亿吧。

  记者:这些上亿的资金,你怎么来运作呢?

  张良宾:后来就用于收购涪陵建陶,就是现在的朝华(科技),后来的朝华(科技)。

  记者:你以前从来没做过实业,为什么要突然从证券行业转到实业?

  张良宾:这样的一种转变,我转入实业以后,我从来没有真正管过实业,当时也是作为投资,也没想去直接经营它,它里面的生产也好,财务也好,我都没管过。为什么我后来看这样下去不行,因为各个公司的话,效益都不是太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