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抓住社会建设有利时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3日12:24   瞭望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琳

  面临经济困难和危机,若能抓住社会建设的机遇,可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制度财富、社会财富

  社会保险、公平劳动标准、促进就业等社会建设措施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提高低收入阶层收入、缩小分配差距、增加 市场需求、促使社会福利化转型。在应对经济困难的时刻,中央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快社会建设的步伐。受访专家分析, 抓住当前社会建设的有利时机,应统一意志、加大投入,使社会建设利在眼前,功归长远。

  社会建设是转危为机衔接点

  去年下半年始,中央高频率出台与民生相关的就业、社保、住房、医疗政策等社会建设政策。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 渐发现,在最初的应急措施之外,已经开始出现了立足长远、为下一步发展蓄力的社会建设制度设计和框架。社会建设成为了 转“危”为“机”的衔接点和关键步骤。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数据,2008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终结了连续5年失业率下行 趋势。就业重压真实地表现在社会群体之中。

  高校毕业生就业被摆在了“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2009年1月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 业工作的7项措施。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专门下发了通知,细化具体措施。

  比如通过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等,引导大学生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基层就业。通过取消落户限制、享受就业扶持 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通过落实税费优惠、贷款扶持政策、社保补贴,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灵活就业。通过给予各类补贴和户口、档案、工龄、社保缴费年限等优惠措施,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大学生 就业,并强化对四类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面对2000万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难题,去年12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了 包括通过积极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强化培训,降低创业门槛等方式稳定农民工就业,促进创业;同时通过确保工资按时足额 发放,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做好社保和公共服务,保障土地承包权益等方式,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近日,国务院又下发通知,强调对政策期满仍未稳定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可延期,以求提高灵活就业的稳定性,并明确 企业需要裁减人员20人以上,需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

  作为职工权益的权威维护者,全国总工会也于2月17日启动了“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通过为农民工提供多种形 式的低息或者无息贷款,结合国家出台的产业振兴规划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等方式,对1000万农民工实施综合援助措施。

  旨在填补社保体系漏洞的制度和“大部头”的法律也即将出台。2月5日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针对《农民工参 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而在此前,长期酝 酿、艰难起草的《社会保险法》草案也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近7万条公众意见和建议印证了其超高的社会关注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知情人士对本刊记者透露,农村养老保险改革方案目前已基本成熟,将在今年两会前后上报国 务院,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也将在4万亿投资中得到相应的解决。

  在公共卫生领域,医改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后,国务院常务会议1月21日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 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预计3年内各级政府将为此投入8500亿元资金 。

  在住房保障领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08年11月就已宣布,今后3年内将投资9000亿元,解决747万 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有关专家指出,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是发展的大前提。通过社会建设强壮社会力量,使公 众获得应有的安全感,能够规避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危机的可能性。

  专家认为,目前面临经济困难,但却是加速推进社会建设的最佳时机。在保稳定的压力之下,矛盾和问题相对集中, 一些以往有着这样那样疑虑的社会政策更容易形成共识。近来社会建设的政策频繁出台,说明中央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已在高 层形成共识。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龚维斌教授说,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此时大力度推进 社会建设,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除了保障民生、提振信心以外,还可以有效拉动内需,刺激生产,是应对危机的有力抓手。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政策中既有应急的也有立足长远的制度建设。站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面临 着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转型任务。此时如果能够构建起保障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促进民生发展的制度框 架,将为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制度财富”,龚维斌说。

  政府还需增加投入力度

  社会建设是一个既需要巨大资金投入,也需要制度投入的领域。

  从资金保障来看,专家认为在确保社保资金保值增值及安全的同时,资金的筹措渠道应该进一步拓宽,形式可以更加 丰富。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说,在企业经营困难的时候,政府公共财政要多投入一些,可以通过国企红利、福利彩票 、发债等方式筹集资金。

  此前,已有方针提出,“采取多种方式包括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但时至今日,国有资产划法 如何、步骤怎么进行、哪个先划、哪个后划、哪个多划、哪个少划甚至哪个不划,仍在研究中。

  周天勇说,国有企业的性质是国有的,面对困难和危机,国企挺身而出担起担子是理所应当的。

  “越是面对困难和危机的时候,各部门和各级政府越要撇开部门和地方利益,厘清责任,明确投入比例”,龚维斌说 ,“此外,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等调节方式来调动社会积极性,比如对吸纳就业的企业和慈善事业进行税收扣除,也可以起到 ‘放水养鱼’的作用。”

  另外,截至2008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1.95万亿美元。在宏观经济运行困难加大,保增长成为首要任务 的背景下,如何使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为国内经济发展、推进社会建设作出贡献,也成为备受瞩目、值得考虑的问题。

  从制度保障来看,目前一是完善社会建设的制度体系,二是将现有政策做实。

  专家指出,完善社会建设的制度体系应抓住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保障、住房保障等几个方面重点推进,这就需要 制定《社会保险法》这样涵盖面较大的综合性的社会法,明确和稳定制度框架。此时,中央应强力控制和防止部门利益过多地 介入,保证法律的公正和规范。

  同时,在社会建设领域,一些现有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一些基础性的体制障碍仍然存在。在社会保险方面, 社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构能力还比较薄弱。如在一些地方,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等社保经办机构并不统一,社保数据在 各地的统计系统和标准也不同,不能做到全国互联互通。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劳动监察系统的执法力度受到执法手段、执法 依据、人力资源等各方面限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城市和农村低保制度中,应保尽保和动态管理的水平仍然有待提高,等 等。

  龚维斌说:“对现有制度加以完善和做实,能够释放出大量的制度能量,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同时可以维护制度的 权威和公信力,这些都需要政府在制度建设上投入相当大的精力。”

  面对机遇考验执政智慧

  在共克时艰之机推进社会建设,面临着一些特殊情况,要求执政者不仅要有推进改革的魄力,更要以执政智慧抓住机 遇。

  首先,应急政策与长远制度应当统筹兼顾,注意政策衔接。比如就业方面,近期出台的促进就业的举措对解决大学生 和农民工两大重点群体的就业难题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但解决就业问题的总体规划仍然需要明确。

  周天勇认为,促进就业应有类似创新性国家、新农村建设这样的国家层面的战略性规划。“目前的《就业促进法》虽 然法律位阶较高,但是可操作性和战略性仍显不足。尤其是当前,就业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压力和矛盾,攸关经济增长和社会稳 定,此时出台的就业政策既要立足当前,也要着眼长远,将就业问题放在战略性的高度来统筹规划”。

  再如社保方面,目前社会保险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割情况比较严重,城镇企业职工、农民工、机关事业单位、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执行不同政策。

  “社会保险制度的碎片化问题要统筹考虑,此时需要明确,这些制度最终都要走向统一,这是长远的目标”,龚维斌 说,“这须在《社会保险法》这样搭建制度体系框架的法律中加以明确。”

  其次,在涉及民生的政策出台前应加强协商,最大限度地求得社会共识,减少执行阻力。政策制定的来源上,应该兼 顾部门、专家和第三方;多渠道、多层面、多方位地征求利益相关方的意见。

  近年来,我国在制定法律和社会政策时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举行听证会等方式渐成惯例,其吸纳民意、增加公 众参与的努力也有目共睹。龚维斌说:“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可以使社会政策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使政策兼顾 现实国情和老百姓的需要。”

  其三,在企业经营困难时灵活运用政策,但也要保持政策的前后统一和制度的公信力。目前政府已出台政策,对那些 目前生产遇到困难的企业,通过“五缓(缓交五项社会保险)”、“四减(降低四项保险费率)”、“三补”、“两协商”等 措施来减轻企业的负担。

  “这些灵活性的应急措施,只是暂时性的,在企业渡过难关后,相关的社会保险等还是要恢复和补齐的”,龚维斌说 ,“最低工资制度和《劳动合同法》等刚刚建立起来的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制度,不能往后退,这关系到法律的权威性。”

  此外,还应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改革,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取信于民。专家表示,越是面对困难和危机,各级 政府部门越应该率先垂范,压缩过高的行政成本和公务支出,为发展民生和社会建设腾挪资金。□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