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渡江第一船30年后重返南京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4日02:08  扬子晚报

  昨天下午两点,曾经在渡江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渡江第一船”“京电号”从灌南县重新回到了南京,这也是充满传奇的“第一船”三十年后首次返回南京。随后,它将结束“漂泊”的生涯,被运上岸在南京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新馆内展出。

  巡逻艇护送“第一船”回宁

  昨天下午两点,记者在位于南京三汊河附近的海事码头见到了这艘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运煤船,如今已经被油漆重新装扮得通体黝黑,船舷下一道黄色贯穿整个船体,完全没有沧桑的感觉。据负责运送这艘船到南京的周同飞介绍,渡江第一船重回南京受到了灌南当地政府的极大支持,为了确保这艘国家级文物能够安全顺利地返回南京,当地由海事部门专门派出了一艘海事巡逻艇全程护航。船队2月20日从灌南县出发,历经三天,三百多公里的航程,终于在昨天下午两点安全抵达南京海事码头。

  第一船很多地方仍保持原貌

  记者登上第一船后惊喜地发现,虽然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但这艘船保养得非常好,很多地方仍然保持着原貌。整个船总长23.1米,宽4.25米。在船最前面的驾驶舱内,已经开了十几年“第一船”的老水手潘祥生告诉记者,这艘船的方向舵已经被漆成了朱红色,中间有一块磨得发亮的圆形黄铜点缀,而这些都是原配的,除了重新刷油漆之外,没有任何改动。驾驶舱后面是一个房间,里面摆放了各种关于第一船的介绍材料,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正中间摆放的一张长条桌。而这个桌子也是60年前渡江战役时的原物。记者试着抬了一下,这张桌子非常重,虽然有些边角已经有些磨损,但质量仍然非常的好,历经数十年风风雨雨,如今摆放在船舱内依然纹丝不动。再向船后走,一块黑色的铁皮屋顶遮住了大部分船舱,而为了方便船舱甲板下的采光,铁皮屋顶的两侧各有四块圆形的玻璃镶嵌在上面,而这些玻璃也是当年的原物,其中只有一块有了一些裂纹。铁皮屋顶下就是发动机舱了。据周同飞介绍,这艘船的原配发动机是钢质蒸汽机,而现在用的发动机则是后来改装的120匹马力的上海6135,经过了几十年的考验,如今这台发动机仍然正常运转。

  60年前曾运6000多解放军指战员过江

  “渡江第一船”之所以从灌南县历经三十年返回南京,其中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1949年2月,渡江战役即将打响,南京下关电厂的工人接到地下党的指示,需要保留吨位大、性能好的船只在江边,随时准备接应渡江部队。于是电厂工人以运煤发电需要为借口,将这艘刻着“沈宝记·1925”的“京电号”钢质蒸汽船留在了下关码头。4月中旬,国民党江防部队在多次索要“京电号”无果的情况下,强行将船拖进了护城河。电厂工人立即将发电的煤炭倒入江中,导致半个南京城停了电。江防部队不得不妥协,将“京电号”还给工人拉煤发电。4月21日晚,接到指令的9名船工将“京电号”开赴北岸,迎接部队强渡长江,第一个将一百多名解放军送抵南岸,经战后搜集的史料证明,“京电号”在解放南京的战斗中,总共运送了60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过江,其中包括邓小平、陈毅等领导人也乘坐了这艘船横渡长江。解放后,服役于南京下关电厂的“京电号”被改名为“京电1号”。

  1978年“第一船”被调拨到灌南县

  1978年,为支持地方水运事业,这艘船被调拨到灌南县,编号“苏淮605号”。战功赫赫的“京电号”终于离开了南京,而这一离开就是三十多年。1983年4月,在国家文物局和南京渡江战役纪念馆的辗转考证下,“京电号”被确认为“渡江第一船”,直到1997年,运行了半个多世纪的“京电号”终于退役,停在了灌南盐河的岸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人参观,2003年10月底,灌南县按照恢复历史旧貌的原则,组织专家对该船船体、甲板、船舷等多处进行整修。2004年8月1日,“渡江第一船”又现昔日的雄姿,重新下水。迄今该船已接待400万人次前来参观,并带动了当地的乡村一日游。

  即将出水在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展出

  记者获悉,“渡江第一船”昨天抵达南京后,将于近期和南京有关部门进行交接。随后,第一船将彻底告别长江,整体出水运往位于外秦淮河的南京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新馆内。据悉,目前这座高二层、建筑面积达6582平方米的纪念馆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进行最后的布展工作。而“渡江第一船”也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被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供游人参观。

  本报记者 宋峤 文/摄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