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昨日上午,佛山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隆重开幕。大会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元和主持。市长陈云贤向大会作了政府工作报告。
受国际金融海啸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冲击,去年佛山GDP、人均GDP、工业总产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四大指标取得新突破。今年,《纲要》实施等一系列兴奋点让佛山对保11%增长的目标信心倍增。“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过去。”陈云贤认为。
金融海啸下佛山坚挺
陈云贤对2008年佛山答卷评价为“好成绩”,这从四大突破可见一斑,即生产总值首破四千亿达4333.30亿元,增速居珠三角之首,且人均GDP达72975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折合达10423美元);另外,佛山去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达11658.31亿元,增长20.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超200亿元,增速超17%。
从经济基本面转向产业结构发展,去年,全市引入新型显示器件、电子信息、汽车配件、新能源等一批项目,产业高端化发展逐步显现。据统计,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37亿元,增长6.6%。与此同时,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落后产能关停并转力度,关停622家“两高一低”企业。
陈云贤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对问题认识较早,应对举措及时有效,出台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大措施,特别是先后与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签订了总额达2800亿元的授信协议,有力地缓解了我市建设和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去年佛山外贸进出口总值依然保持11.6%的增长,其中出口增长10.6%。全市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8.07亿美元,增长14.9%。全年引进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66各,新增世界500强项目13个。
大力节约财政扩大民生投入
陈云贤强调,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今年,佛山将大力节约财政开支和压减一般性财政支出,扩大财政对公共事业、民生事业和“三农”工作的投入,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
同时,推进“减税、让利、减费”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引导中小企业找准发展定位,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和产品结构,加大内销市场开发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家电下乡”,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政府要加强和改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面临的资金、土地、人才等实际难题。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两地共同编制“广佛同城化”规划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陈云贤就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强调,佛山要以同城化为突破口,主动与广州密切联系。两地共同编制“广佛同城化”建设战略规划。
陈云贤表示,广佛将就产业、交通、金融、科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生态环境、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率先构建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他强调,合作要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切入点,积极加强与周边城市在交通路网、资源配置、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市场体系、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规划衔接和协作联动,突破行政体制障碍,共同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建的广佛轨道交通要稳步推进,同时,启动广佛南延线建设,力争广佛环线立项动工。
2009年十件民生实事
1.政策性农业保险率先推出水稻保险试点,争取试点险种覆盖全行业达到40%以上。
2.完成建设保障性住房2410套。全面解决264户人均住房面积不到12平方米的渔民住房问题。
3.新建45间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205间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
4.提高居民住院和门诊基本医疗待遇;将大学生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纳入居民住院和门诊基本医疗保险范围,惠及学生8.47万多人。
5.积极推进生猪来源定点基地供应,完善生猪协议准入、购销挂钩制度,逐步建立肉品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
6.基本实现全市200人以上自然村、革命老区5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目标,全面提升农村公路通行能力。
7.着力解决老区“一保五难”问题,改善老区生产生活环境,今年优先解决老区“饮水难”问题。
8.为基层群众购买公益电影1.1万场,引进约15场国内外高水准的艺术演出和展览,资助服务外来工的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
9.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禅城、南海、顺德区由320元/人·月提高到350元/人·月,高明、三水区由280元/人·月提高到310元/人·月。
10.从今年1月起,对2008年12月31日前(含当日)已领取基本养老金的21.38万多名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基本养老金。
2008盘点
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333.30亿元,增长15.2%;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2975元(折合10423美元),增长14.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7.99亿元,增长17.19%;
税收总额629.41亿元,增长14.9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8.65亿元,增长15.5%;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4元,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656元,增长7.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7.84亿元,增长24.4%;
工业总产值首破万亿元,达11658.31亿元,增长20.0%。
2009目标
生产总值增长11%;
人均生产总值力争与本地生产总值同步增长;
单位GDP能耗下降4.36%;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6%和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9%;
进出口总值力争有所增长;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林元和:要请“国家队”进佛山
“要亮出佛山牌,请国家队进佛山”、“11%仅仅是确保目标”林元和在高明代表团的分组讨论和政协各界别委员会上的发言让与会代表备受鼓舞。
佛山在去年的经济形势下实现增速居珠三角之首,今年提出11%的目标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也不低。“但这只是一个确保指标,实际要高出这个目标的。”林元和信心满满地说。
“不管最终考核指标是多少,今年最关键的就是应对危机要有信心,而信心就来自于措施。”他强调。
“要亮出佛山牌,请‘国家队’进佛山。”在分组讨论中,林元和鼓励与会代表:“国资委下面有140多家企业,“我们要一个一个地谈、谈到一个就是一大片。在《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的契机,就要找这些国家级项目进来。”
他认为,在当前佛山融资问题不大的情况下,趁着好时机,一些项目要抓紧提前干,大力拉动内需、投资。
今年起,《纲要》将是佛山最大的利好,“在认识上不要存在误区即认为《纲要》中只有提到佛山的才是佛山要做的,事实上,整个纲要任何提及的方面都能启发或惠及佛山,佛山可以‘先行先试’,这就是最大的政策。另外,如果能做好粤港澳合作的文章,可以让粤港澳成为国际第三大都市圈”。
对于热议中的广佛同城化,林元和强调,广佛同城是1+1>2,广佛同城的实力相当于上海。
陈云贤:最困难时期已过去
●旧库存逐步在市场消化
●开年后招工量大增,目前佛山企业开工率超90%
●本月中旬出现历史同期最高用电负荷
●两个星期前出现市民排队看楼买房
●佛山上市企业在市场中出现回升
●银行2800亿元授信中,600亿元已进入企业或项目,还有400亿元正逐步落地
“今年1、2月暂没有看到经济复苏迹象。”在下午举行的政协委员座谈会上,陈云贤说,“但从企业、社会各界来看,我认为,最困难的时期已过去。”
随后,他摆出依据展开分析:从企业库存来看,旧库存逐步在市场消化,已有零售商向企业提出从此前的六个月周转期缩短至三个月份;从中小企业来看,开年后招工量大增,目前佛山企业开工率超90%,这在用电量变化上也有反映,本月中旬出现历史同期最高用电负荷;佛山房地产行业在金融危机中是影响较大的方面之一,但佛山两个星期前出现市民排队看楼买房的情况,这与《纲要》实施及广佛同城化等一系列利好有关,此外,也有人看好国内经济复苏;佛山上市企业在市场中出现回升。“目前,国家一系列保增长政策开始惠及到实体经济,比如行政收费减免减收等。”
他还透露,之前银行累计对佛山的2800亿元授信中,已有600亿元进入企业或项目,截至目前,还有400亿元正逐步落地。“2009年佛山一定可以实现科学协调又好又快地发展。”
记者代表看两会
刘海:“你们的报道还可以更大胆”
王基国
25日上午10:30,陈云贤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一片掌声当中结束了,带着佛山早春二月的新气息,带着对佛山发展的坚定信心,330多名代表走出了会场。
回到住地的代表团小组讨论室,顺德区区长梁维东早早已经等候讨论了,代表们一落座,就立即谈起了《南方日报》的《顺德,“孤岛”之忧何以破解》这篇文章。
分组讨论由梁维东区长进行开场白,结合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广佛同城的大背景,他对顺德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抢抓发展机遇侃侃而谈,以规划引领顺德发展,以大交通带动顺德城市化、以新兴产业的引进铸造顺德产业发展力……作为一区之长,这些举措在他嘴里脱口而出,代表们听后倍感振奋。
每说一段,梁维东就提到《顺德,“孤岛”之忧何以破解》这篇文章,虽然就这一话题,他已接受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但似乎还是意犹未尽,他在分组讨论的发言可以说都是对这篇文章的回应。
每提一次这篇文章,与会代表都把目光投向我,数了数,梁区长的发言虽然不到10分钟,竟然三次提及本报的这篇文章。
梁区长发言完毕,轮到代表们发言。我说,其实在要不要写这篇报道的时候,我们还忧心对这样一个比较尖锐的话题,会不会在领导层、在顺德引起过激的反应,会不会好心办成了坏事,到了今天,看到顺德领导、顺德代表的包容与回应,我们悬着的石头这才落了地。
“这样的话题不尖锐,你们的报道还可以更大胆”,坐在对面一直不吭声的顺德区委书记刘海突然插话。新闻报道如何报,不是天天停留在一事一报,而是在对地方观察的基础上,融入记者的思索、记者的情感、记者的声音,跳出地方看地方,其产生的效应与影响显然不言自明。
显然,在这一报道及其产生的效果背后,体现出顺德人的包容和支持,有了这种报道的大胆尝试,使我们看到了顺德人反思自己、自我批评的勇气与决心,有了这种决心,顺德,这个在中国改革发展史上曾经辉煌的地方,将再展雄风、再上层楼。
顺德既然错过了星星,就不能错过月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顺德发展如何再续新动力,顺德经济怎样高台之上新飞跃……这一切的一切,将久久地回荡在顺德这一片土地上。
统筹本报记者李晓玲
撰文本报记者李晓玲刘三琴阎锋尹辅华通讯员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