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速、下落、撞击……北京时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月球丰富海区域。在撞击过程中,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CCD相机传回实时图像,图像清晰。中国探月一期工程宣布完美落幕。
记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看到,为了保证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受控撞月”,嫦娥一号任务飞行控制组选择在青岛和喀什两个测控站同时能够进行测控的时间段内进行撞月控制。15时36分,嫦娥一号卫星开始减速,16时13分10秒成功落在月球的丰富海区域。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踏上“奔月”旅程,11月7日进入200公里的环月工作轨道。至2008年10月,在完成预定在轨一年的各项探测任务后,状态依然良好。
“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确定将实现软着陆,技术跨度大,为在撞月过程控制和轨道测定方面积累经验,减少后续工程风险,决定在嫦娥一号卫星寿命末期,控制卫星撞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目前二期工程各项工作已全面展开,着陆器和巡视器技术是工程中的重要关键技术。
从发射升空开始,嫦娥一号卫星累计飞行494天,其中环月482天,期间经历三次月食,5次正\侧飞姿态转换,共传回1.37TB的有效科学探测数据,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表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圆满实现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为我国月球探测后续工程和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嫦娥1号解读
完美撞击 一切都在控制中
为何撞月?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朱毅麟介绍,嫦娥一号寿命即将到期,与其自然坠落,不如地面控制让它撞击月球。这样可以获得落月过程的一些控制经验,为探月工程二期实现软着陆做好技术储备。另外,也可以通过撞击的扬尘分析得到月球表面土壤的一些成分。从另外的意义上来说,撞击让月球表面第一次留下了中国的痕迹。
怎样撞月?
朱毅麟说,嫦娥一号绕月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68公里每秒。在落月的起始,地面对其实行变轨,让其冲着月球的表面飞行。从开始向下飞行开始,几分钟之内,嫦娥一号就能够以大约1.68公里每秒左右的速度撞击到月球。
为何选择这个时间?
嫦娥一号落月的时间精确到秒。为何选择这个时段,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解释,时间的选择和多个因素有关。首先,嫦娥一号已超期服役将近200天,卫星所剩燃料较少,因此在燃料耗光之前需要及时操控其落月。还有,为了更好观测,绕月卫星必须运行到地面控制和观测均较好的时段落月。
落月地点如何选择?
庞之浩说,首先,这个地点必须容易被地面观测到,现在的撞击点在月球的赤道附近,而且是面对地球的一面,很有利于地面观测。另外,这个地点可能是将来探月二期探测器选择落月的地域,现在撞击后可以通过地面观察到这个地点的一些情况。
撞击坑最大?
在我国撞月之前,美国、欧洲和印度分别利用各自的卫星或者探测器完成了一次撞月。从撞击月球的重量上看,嫦娥一号是已经撞击月球的探测器中最重的一个,除去燃料的重量就已经达到1.15吨,而前几个撞月探测器的重量都没有超过1吨,因此嫦娥一号撞出的坑很有可能是目前撞出的坑中最大的。
会产生“太空垃圾”?
2月11日,美国和俄罗斯的两颗通信卫星在太空相撞,并产生大量太空垃圾,专家预计这些碎片将对其他卫星以及国际空间站构成威胁。那“嫦娥一号”撞月会不会带来新的“太空垃圾”?对此,紫金山天文台的专家分析称,美俄卫星撞击之所以产生“太空垃圾”,是因为它们“两败俱伤”,而嫦娥一号卫星与月球相比,无论是体积还是质量都有悬殊,两者撞击只是给月球“搔痒”,卫星粉身碎骨,月球则是毫发无损,由此产生碎片和尘埃还是会被月球吸引到它的表面,因此,两者撞击不会产生新的“太空垃圾”。
专家王思潮举例说,在地球上拆房子、爆破烟囱等,都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和碎片,但过不了多久,这些碎片还是要落回地面的。嫦娥撞月产生的碎片,和在地球爆破烟囱的结果相差无几,惟有不同的是,月球上的这些扬尘落回月球表面的时间会长一些。(综合新华社 京华时报 南京晨报 北京科技报)
嫦娥1号归宿
月亮上,那一片丰富海
嫦娥1号最终的落点,是月球上丰富海区域。何谓丰富海?其实,它是月海之一,丰富海直径909英里,和危海和静海比较,地质岩质较为薄稀,该月海和酒海、静海、危海相互重叠。
月亮上的海,是不是就像我们在陆地上所看到的样子呢?答案是否定的。满月时,在地球上用肉眼乍看月球,是一个洁白光亮的圆面。仔细观看,则会看到在明亮的月面上有许多黑色的斑纹。通过望远镜观察月球时,会清楚地看到月球表面的显著特征:有些区域明亮,有些区域暗黑,大大小小的亮区和暗区交错布满月球表面。早在几百年前,人们就已从望远镜中观察到了月球表面的这种特征。当时,人们以为那些大的暗区是月球上的海、洋,小的暗区则被当作是月球上的湖、湾,并以此给予命名。这些名称,直到今天还继续沿用。后来人们才知道,月球上的海洋和湖湾,与地球上的海洋和湖湾是完全不同的,那里根本连一滴水都没有。
月球上的暗区(即所谓的海、洋、湖、湾),实际上是一些面积大小不同的平原和低地。由于那些地方广泛分布着熔岩流形成的比较年轻的岩石,又比较低洼,对太阳光的反射率较低,同周围地区相比,呈现为暗黑色。而月表那些亮区,则是月球上的高原和山脉。其组成物质主要是比较古老的岩石,对太阳光的反射能力很强,相比之下显得非常明亮。“阿波罗”号系列飞船在月球上实地考察的结果,证明这种对月面明暗区域的解释,是完全正确的。
从整个月球表面看,月海约占总面积的20%。现在已经知道的月海有22个。在月球的正面,较大的月海有10个。其中,位于西部的有危海、丰富海、澄海、静海和酒海;位于东部的有风暴洋、湿海、雨海、云海和汽海。
嫦娥1号守望
河北天文台能观测撞击
南京大学天文学系萧耐园教授透露,人类探测器选择撞击月球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撞击成功后会掀起大量的月球尘埃。科学家通过分析这些月球尘埃的成分,来解释月球的起源之谜。
“嫦娥一号”卫星撞击月球时,由于中国将没有探测器围绕月球飞行,所以,能否观测到卫星撞击的过程和撞击产生的效果,将极大影响“嫦娥一号”撞击的价值。
“中国将可能和日本科学家合作,利用日本的探月卫星‘月亮女神’对‘嫦娥一号’卫星撞击月球的全过程实施观测,并且将数据传回地面,中日双方将共享相关数据。”北京大学焦维新教授说。
但是,欧阳自远院士认为,利用“月亮女神”卫星对“嫦娥一号”卫星撞击月球的全过程实施观测的难度非常大。要让“月亮女神”观测到撞月全过程,必须保证撞月的时候,“月亮女神”正好飞行到撞击的上空。并且,“月亮女神”携带相机的拍摄角度正对撞击地点。这两个条件,要通过两国科学家的通力合作。
萧耐园教授说,“嫦娥一号”卫星撞击月球形成的巨大尘埃,国内只有河北兴隆国家天文台的2.16米射电望远镜能观测到,科学家根据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红外线光谱,能够对月球的尘埃成分进行分析。
嫦娥1号后续
一号“倒”下去 二号三号站起来
根据有关规划,我国将在2020年前,分三步完成对月球的无人探测。
第一步是对月球进行环绕遥感探测;第二步是实现软着陆探测器落在月球表面上,并实地考察月球;第三步,探测器不但要降落在月球表面,而且要从月球采集样品送回地球供人们研究。这三个步骤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绕”、“落”、“回”三部曲。探月三部曲实际就是三期工程。根据计划,嫦娥二号卫星将于2011年年底前完成发射。探月工程二期中的嫦娥三号卫星主要实现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
生命轨迹
梦想起飞
2007年10月24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9时09分,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嫦娥”奔月旅程正式开始。
地月转移
2007年10月31日,进入连接地球与月球的“天路”即地月转移轨道,顺利与月球交会。
月球卫星
2007年11月5日,第一次近月制动准确实施,进入月球椭圆轨道,成为一颗真正的“月球卫星”。
使命轨道
2007年11月7日,准确进入月球轨道,实现“准确发射,准确入轨,精密测控,准确变轨,成功绕月”。
首幅月图
2007年11月26日,《歌唱祖国》歌曲从月球轨道传回。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传到了世界各地。
极区图像
2008年1月31日,首幅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球极区图像发布。这是我国首次获得此类图像。
月球全图
2008年11月12日,“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公布。这是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图中最完整的一幅影像。
撞击月球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准确落入月表指定区域,成功完成硬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