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 题:解读中国信心
记者 赵 承、张旭东、周英峰、安 蓓
走过不平凡的2008年,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面临着由于外部环境急剧变化所带来的似曾相识的挑战。
10年前,在亚洲金融危机肆虐之际,中国沉稳应对,成为亚洲经济的“稳定器”。10年后,百年一遇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中国经济再度面临严峻考验。
面对尚未见底的危机,中国全力把握发展机遇、充分运用有利条件,以坚定的信心,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信心——来自中央的坚强领导、果断决策,来自正在实施的出手快、出拳重的宏观调控举措
面对危机,如何应对?日本《日刊工业新闻》今年1月刊文认为,“在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持之下,中国在带领世界经济复苏的问题上被寄予厚望”。
几天前,中国向欧洲四国派出了一个庞大的高级别贸易和投资促进团,开展技术和产品等领域的采购,并就日后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展开了广泛的接洽,涉及金额超过100亿美元。特殊时期,与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不同,中国的举动格外抢眼,引发海外热评。
“中国发出了积极信号,这说明中国是危机关头可信赖的伙伴。”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中国部主席约根·贺利氏说。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姿态和作为向世界传递出战胜挑战的坚定信心和可靠力量。
“应对危机的成效,取决于政策响应的速度和质量。中央政府决策果断,行动迅速,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虽然在世界范围内我国受影响相对较小,但反应最为迅速,最为主动。”
2008年,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年初的“双防”调整为年中的“一保一控”。针对下半年日渐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暂免利息税”“减免股票交易印花税”“下调利率”等多种财政、货币政策举措接连出台。11月初,中央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两年投资4万亿元的“一揽子计划”。
既注重扩大内需,又注重调整和振兴产业、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既保持金融稳健支持经济发展,又格外注重强化民生保障,周密部署的一揽子刺激经济举措可谓“标本兼治,远近结合”。
正因为如此,虽然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中国经济在2008年依然保持了9%的增速,经济总量迈上30万亿元的新台阶。
展望2009年,经济学家、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厉以宁做出这样的判断,在政府强有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的政策之下,中国经济有可能在全球实现率先恢复。他说:“虽然对出口不寄予太大希望,但如果投资、消费都得到启动的话,今年中国经济保持8%左右的增速还是有可能的。”
“对于中国经济,2009年也将是困难的一年。但从二季度开始,将会看到中国经济有所恢复。”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进一步预测说。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但无论是国内严重的自然灾害,还是国际市场动荡,都没有动摇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影响经济发展的大势。这正得益于中央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中央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和驾驭复杂局面不断积累的经验。
中国信心——来自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勇气,来自企业蕴含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与欧美国家圣诞购物季萧条迥异的是,中国牛年春节消费火爆异常。商务部统计,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0亿元,同比增长13.8%。
家住北京年近60岁的刘志女士告诉记者:“我觉得咱们国家的经济不会出大事儿。市场上啥都有,不论是买东西的人还是卖东西的人热情都不见减少;存在银行的钱也很放心。”
刘女士从一家国企退休后,被一家广告公司聘为会计。国家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不仅刘女士受惠,就连她八十多岁老母亲的退休工资也涨到了1100多元,今年还要继续调整。“政府这些政策,让我们很安心,即使有暂时困难,我们也不怕。”她说。
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一开始,我觉得自己有点‘背’。考大学那年人数是历史上最多的,毕业又碰上‘金融危机’。”江苏大学土木系应届毕业生李金虎说。但他很快为自己找到了出路:“我决定去基层。其实去基层挺锻炼人,有了基层工作经验,今后的路会走得更踏实。”
山西省太原市一家国企负责离退休和下岗人员及信访工作的安先生,对老百姓的信心感受颇深。“国家这些年对困难群体更加关心,下岗职工加入医保,再就业工作有了新进展。国家出台的家电下乡、经济适用房这些政策大家都很欢迎。老百姓相信政府能够带领大家共克时艰,有困难大家伙来一起抗!”
信心就是力量。“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举国动员,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面对当前的挑战,我们齐心协力,也一定能克服困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四川省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说。
政府出台的一揽子方案中,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路明晰,特别是借“危”中之“机”启动新一轮医改,以及将要启动的教育改革,意图十分明显。
“这都是惠及每个人头和每个家庭的,对于扩大内需,提振百姓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胡鞍钢说,“面对这场挑战,全社会已迅速形成共识,千方百计地从危机中寻找新机会、新机遇。”
企业家的信心对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至关重要。毋庸置疑,不少企业特别是沿海出口企业在危机中遭受重创,一批企业甚至倒闭破产。但一些管理体系完善、科技含量高、狠向内部挖潜的企业,却迎难而上,“危”中寻“机”。
河南洛阳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重型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被频频到访的国内外投资客户誉为“全球罕见的春风暖意”。步入2009年,中信重工又实现首月开门红,当月实现产值6亿元,新增订货突破10亿元,目前累计在手订单已超过210亿元。“今年是我们历年来起头最好的。”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重工总经理任沁新说,他们“公司在市场变化之前就实现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发展理念的更新”。还要把这场危机,变成公司实施转型、积蓄能量的契机。
众多经验表明,那些能适应发展形势及时作出调整的企业,往往能够变压力为动力,最早摆脱危机困扰。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紧急行动起来。
浙江省从事服装生意的龚祖勉,2005年在北京大兴区旧宫镇创办了他的企业——威尼卡国际服饰有限公司,目前职工36人,从事的民间出口服饰贸易业务近几年来发展不错。但这场危机来袭,压力骤增。“今年主要是保生存、练内功,求变开源,利用国家扩内需的机会,寻求多元化经营。”龚祖勉说。
像龚祖勉这种小企业,在北京旧宫镇有上百家。据他介绍,这些企业虽然困难但还没有出现倒闭的情况。“我们这些小企业,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了好多年,市场情况熟、人脉足,企业机制灵活,国家政策也很宽松,能有效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虽然大家现在日子不好过,但都相信能生存下去。”
“中国的老百姓和企业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洗礼,在实践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中国经济可能率先复苏的力量源泉。” 胡鞍钢说。
中国信心——来自广阔的内需市场,来自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的坚实基础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以外向型为特色的外商投资企业难以幸免,中国一些地方出现了外商撤资的情况。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外资企业正扩大在中国的投资。步入2009年,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商丹麦维斯塔斯公司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在中国开设两家分厂的事宜。
2月25日,维斯塔斯风力系统集团中国区总裁安信诚在北京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目前启动的大规模基础设施以及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推动,都让我们看好中国市场。公司在中国雇员人数也要在目前2000多人的基础上再增加1200人。今年第三季度,在中国的有形资产投资将达到25亿元,是公司在丹麦本土外投资最多的国家。”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邓先宏2月18日表示,有些撤资是境外母公司出现了经营困难,抽身回国自保,并不是说对中国市场丧失了信心。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市场对外资仍然有长期的吸引力。
外汇储备达1.95万亿美元,居民储蓄超20万亿元,两项位居世界第一的数字同样是信心的来源。
“目前,居民储蓄率较高,居民资产负债表健康;企业资产负债率良好;政府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都在低位;金融企业负债率也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以“四张资产负债表”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作了有力的佐证。
虽然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优势条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是中国经济前景长期向好的重要内在因素。
“中国过去30年奠定的良好基础并未因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有所改变;经济起飞趋势并未逆转;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雄厚以及高储蓄率等长期发展的优势没有消减;此外,市场化及贸易自由化的趋势还会加快发展。这都是海内外企业家信心的来源。”近期先后到欧美等国家调研的胡鞍钢经实地对比后这样说。
“中国的内需市场广阔,东西部地区跨度大,纵深强,应对危机的回旋余地也大。可以说,我们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正是这些优势,使得一些跨国企业更加看重在中国的发展。拥有125年历史的美资私营企业派赛菲特,去年10月在金融危机肆虐之时决定在中国的注册资本追加至501万美元,投资总额亦增至960万美元。派赛菲特公司亚太区副总裁钟安娜说:“危机来临之时,在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企业的发展变得更为关键。我们今年将开展中国零售业市场的‘试水’,时机成熟时进军床上用品零售业。”
维斯塔斯、派赛菲特公司仅是诸多来华外资企业新增投资的缩影。据最新统计,仅在北京,今年以来新开业的大型外资零售企业已有2家,营业面积都在3000平方米以上。年内,还将有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英国特易购等10多家大型外资零售商场开业,新增营业面积将达数万平方米,并创造上万个就业机会。
中国信心——来自重大危机背后蕴藏的重大机遇,中国经济发展向好趋势不会因这场危机而发生逆转
2月12日,中国铝业公司宣布将通过建立合资公司和认购可转换债券向力拓集团投资195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
“国际资源、资产价格的大幅下降,对于中国企业特别是有优势的大型企业来说,是调整国际战略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表示。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从一个较长历史过程来看,危机也产生了一些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有利的机会。
厉以宁认为,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两大挑战:一是经济增长下滑,二是失业人口增加。同时,两大挑战也伴生着两大机遇:一是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机遇,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机遇。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中,中国出台的一系列刺激和调整政策,注意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资源价格、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步伐加快,重大科技专项攻关提速,都为未来经济发展培育着新的动力。
研究发现,2/3的技术创新发生在经济低潮的时候。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相对低潮期也是为未来储备人力资本的大好时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就得益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对培训和教育的高度重视。
“通过国家的政策,通过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加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中国企业不但能够保住现有的市场,而且还有可能在未来占据更大的市场。”厉以宁说。
对中国不同的地区,金融危机的冲击表现为不同影响,因而应对方式也要有所不同。胡鞍钢分析说,这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体,冲击强、影响大,此时是这些地区推动发展模式转型的好时机,属于“逆势而上”;二是中西部地区的内向型经济体,金融危机有所影响、有所冲击,但“危机之中有大机遇”,可以充分利用内陆型优势,快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地区属于“趁势而上”。
2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1月份国产汽车产销统计表明,中国新车销量首次超过美国。事实上,不仅是汽车消费增长超出预期,随着政府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中国的一些经济指标开始出现恢复迹象:信贷投放有所增长,消费指数持续上扬,特别是一些企业销售开始回升,商品库存开始减少……
伴随春天的到来,中国经济传递出的积极信息,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