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但是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伪劣现状令人堪忧,这与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的地位十分不符。
美学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下中国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普遍受到冷落和忽视。“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后识礼仪”,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民温饱得到基本满足以后,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已为很多有识之士认为缺一不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之说很有现实意义,加强美学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摆在了我们面前。美学教育重要的内涵之一是使全民懂得审美,这就要具有审美的起码知识,取得健康的审美起点。我们的现状是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管理机制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在城市建设、文化娱乐乃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令人痛心的对美的破坏事件和不美的现象屡有发生,我们为此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今天,我们国家已经有条件、有空间、有财力和政策法规的保证,让真正的美深入人心,潜移默化。政府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民的美学教育,并要加大普及和持之以恒,以改变现在普遍的美丑不分,以丑为美.雅俗不明的现状。要树立科学、健康的审美习尚,用多种手段,揭示美的真谛。
现代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不可否认,人们对美的认知程度受电影电视、报刊杂志和网络的影响巨大。充分发挥现代化媒体的作用.借助各种媒体形式传播真,宣扬善,普及美应该是我们的首选:对假恶丑现象的放任和漠视,甚至不加分析,盲目推崇,将贻害无穷,祸及子孙后代,媒体误导罪莫大焉!以电视媒体为例,一些低俗节目的出现和泛滥,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而审美教育则是解决积弊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不应该在假恶丑出现了以后再治理整顿,而应该从源头上制止。所以我建议国家各级文化部门应该设立由专家学者组成的专门的艺术委员会,从节目立项、制作和播出等环节上把好艺术关,坚持美育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大限度地杜绝和防止假恶丑现象的滋生和传播。
现在北京及全国部分城市将家国家级博物馆和省市级的各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免费对外开放的举措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的欢迎和关注,国家博物馆不应该成为一个机关或者企业,它应该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和社会捐助存在.它不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普及美育教育的基地。我以为,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应该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并推广实施,同时在开放的过程中加强对场馆的维护和管理,避免出现放而乱的现象,确保国家文物及艺术品的安全。
美学教育更应该从娃娃抓起,它应该像数理化和外语那样,成为学生们的一门必修功课,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应针对各年龄段的学生制订相应的教科书,或者定期开设美育讲座并使之成为制度推广传承,让美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
我们不仅要把真善美挂在嘴上,更要将她落到实处,国家各级文化部门应设立专门的专项资金,致力于美的普及和提高。我们这一代人有义务和责任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美的传统,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在历史上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审美印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案复文
您们提出的《提高全国审美情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诚如您所说,提高全民审美素质,是审美教育、艺术普及和审美引导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教育行政部门、文化行政部门和大众媒体对此负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多年来,各部门均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自身工作的重要目标,并采取了相关措施:
一、繁荣文艺创作,活跃人民文化生活
对艺术的欣赏和对艺术活动的参与,是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审美情趣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手段,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为指导,不断努力,创作出众多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优秀艺术作品。在舞台艺术方面,文化部实施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努力选拔和打造新时期最优秀的舞台艺术,并通过拍摄舞台艺术片、推广精品剧目到全国各地、港澳台地区和海外演出,来扩大这些精品剧目的影响;在造型艺术方面,文化部实施了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及国家美术作品捐赠与收藏工程,将优秀的造型艺术作品留给后人;文化部还举办了包括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诗歌节等艺术节日,使之真正成为优秀文艺作品争奇斗艳的园地和艺术家展示才华的舞台,成为人民群众欢乐喜庆的节日。这些艺术节集中展示优秀艺术的作品,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展览展示活动,切实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提高全民审美素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我部还积极引导文艺创作,开展文华奖和群星奖的评选,调动专业和业务创作队伍的积极性。广大文艺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创作和演出,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送书下乡工程,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目前,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799个,文化馆2727个,文化站40608个,博物馆1722个。文化馆、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单位积极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开展图书阅览、艺术培训、文物陈列、艺术展览、专题讲座、群众文化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国务院于1999年颁布了《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条例》来规范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服务。2008年1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等联合发布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要求全国各级文化、文物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逐步实施免费开放。针对免费开放后出现的问题,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正在进行研究,准备细化相关措施,完善免费开放制度。另外,文化部还在开展公共图书馆法、社会力量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优惠政策的调查研究。
二、开辟多种渠道,结合现有各级各类审美教育体系,与教育行政部门一起做好艺术普及工作,让艺术走进校园,让广大的青少年亲身参与艺术的欣赏与实践
美育教育已于1999年写进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则是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开设了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是必修课,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9%~11%,高中阶段,艺术必修课为6学分,相当于108课时。国家已经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音乐、美术、艺术等学科的课程标准,有关出版社已经出版了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多种艺术类教材(包括教科书和教学光盘等),其中包括为农村中小学编写的教材。全国各地中小学普遍使用经过国家审定通过的音乐、美术、艺术教科书。一些条件较好的中学能够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设美育、艺术教育专题讲座,或者开设艺术类选修课,但是在大多数中小学校还不能做到这一点。在大学阶段,艺术类选修课和讲座等,已经成为大学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和课外活动,很多学校成立有包括舞蹈团、合唱队、诗社、戏曲团等学生社团组织,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在校期间加强艺术修养和实践的机会。
文化部积极促进艺术院团走进校园,争取建立长效的互动机制,让艺术家和学生们相互交流、彼此影响。一方面,广大学生们能从精彩的剧节目中,从艺术家精湛的表演里,从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艺术技艺技巧展示中,真实而高质量地体验到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同时也使艺术家们看到青年人在关心什么、渴望什么,艺术应该如何更好地走进人心,跟上时代。文化部与教育部等单位合作,与全国各高校积极合作,开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进校园、“文化三下乡”进校园、“京剧艺术进课堂”等活动,将代表国家形象的高雅艺术,和代表新时期以来最高水平的精品艺术,以及带有普及性质的艺术知识通过这些活动,送到学生们的身边。在这些进校园活动中,各文艺院团和艺术家积极准备,以讲座、展示、现场教学等方式,让广大学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能够对各类艺术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入的了解,通过互动,亲身体验各艺术门类的博大和精深。
同时,我部还将为青少年学生演出的场次与质量,列入院团建设和体制改革的评估标准,真正形成全社会都重视为青少年进行艺术演出的良好局面。文化部在进行艺术院团的评估以及艺术院团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都将进行公益性演出、尤其是进校园演出作为重要评估标准。各院团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也都明白,今天的青年学生就是明天坐在剧场里的观众,今天为他们进行公益性演出就是在培养明天的观众群体,培养艺术的未来和希望。包括国家院团、省级院团和一些更基层的文艺演出团体,都在进行商业演出的同时,大力组织剧目和演员队伍,深入学校进行演出。一些院团还和学校建立了长期的艺术培训关系,由艺术家们为学生们进行专业的讲解。
三、与广大的大众媒体一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文化行政部门会同广电行政部门,利用有效途径,将艺术性、欣赏性合一的优秀艺术作品推向受众,及时而深刻地批判文艺和娱乐发展中落后、消极甚至是反动的现象和行为。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以德艺双馨作为从艺的根本,以自身的良好公共形象向全社会做典范。
我部全力推行政务公开,及时全面地介绍文艺政策和文化活动信息,积极鼓励广大群众参与艺术实践,展示艺术风采。同时,据了解,广电行政部门已经成立了电影、电视作品的审查机制,文化部也建立了进口音像制品审查管理机制,并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引导网络文化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坚决反对和抵制广大群众反映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内容和产品。
当今的社会处在急剧转型过程中,审美方面也在不断出现新的现象和问题,在提升全民审美素质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再次感谢您们对我部工作的重视,希望您们继续关心、支持和指导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