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广网北京3月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12时30分报道,面对金融危机,信心最重要,办法很关键。随着"两会"的临近,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针对"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纷纷拿出自己的议案、提案。那么,金融危机到底还会持续多久?我们采取的应对措施起到作用了吗?中国政府是否还会继续出手?
日前,温家宝总理通过中国政府网和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的回答,为我们"拨云见日",指点迷津。温总理说:应对这场危机,应该说,是从去年6月份开始,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现在为止,可以说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应对方案,我可以告诉大家,政府采取了应对措施,初步见到了效果,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经济开始有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趋势。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表明我们经济开始有所好转。
的确,国内外都比较关注2009年中国经济的运行情况到底会怎样?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的观点具有代表性。
刘铁男: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是深刻的,特别是去年四季度以来,下行的压力确实比较大。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城镇化、工业化对各方面的需求潜力是非常大的,我们的金融体系整体上是健康的,所以我们的发展基本面没有改变,所以说我们今年提出了增长8%的目标,应该说是有条件,也是有可能、有信心实现的。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根据国务院部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物流业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编制工作。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说,这次规划编制工作所遵循的一条主线,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措施,提升信心、稳定生产、稳定市场,同时,抓住当前有利的时机,加快体制创新,推进结构调整,使产业竞争力有一个大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有一个大提升。
振兴十大产业,最终能不能把产品卖出去还要看消费力。国家是否考虑在十大振兴规划之外还有促进相关消费的计划?刘铁男是这样回答的:十大产业就业超过了一亿多人,涉农产品超过了3亿,GDP两个股市的上市公司都接近了6成,在十大产业,这十大产业稳定下来,财政税收也好,就业也好,农业三农也好,应该说基本稳定。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银行业的健康、稳健是根本。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肯定地告诉中外记者,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是有限的,风险是可控的。这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措施的及时、到位,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最近六年银行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成效。
刘明康:中国银行业虽然不能做到独善其身,但是在全球独树一帜,保持了崭新的、稳健的运行局面,我们的不良贷款在08年继续保持双降,2008年末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率达到了153%,拨备的覆盖率达到了109.8%,国有商业银行五大银行第一次在历史上越过了100%,全国的股份制商业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达到了198.5%,拨备覆盖率达到了169.6%,每年播出一笔钱来以备不时之需之用叫拨备,这个钱拿去覆盖不良贷款,全国变成损失的话,绰绰有余。
数据还表明,我国银行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2008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回报率仍高达17.1%,预计将显著高于全球银行业平均水平。
但是刘明康也坦诚,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经很高,在危机仍在加深并尚未见底的情况下,我们要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又要认真做好银行业风险防范工作。
可以说,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有了准备,也就有了能力。有了信心,也就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