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方百计帮困难家庭毕业生
全国政协常委、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道宏最关心的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他告诉记者他已经提交了《关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提案。“2009年将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最艰难的一年。”他说,“难主要由多方面矛盾造成。”
主要体现在: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总体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仍滞后于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专业设置尚未完全市场化,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招生、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科学预测,没有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 加大了就业的压力与难度;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市场现实矛盾,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没有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择业定位存在偏差,择业地区趋向于发达省份,而不愿意去条件艰苦的地区,这种观念必然会影响就业的供求关系,势必造成就业难的局面;此外,还存在着就业教育指导不完善,就业服务滞后;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等问题严重;以及对吸纳劳动力就业较多的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
他建议缓解大学就业难的对策有五个:一是深化教学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教育引导毕业生正确定位,更新就业观念,大学生应由挑地区、挑单位变为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三是完善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到基层就业;四是倡导发展“就业友好型”经济。政府当前应该从恢复经济的角度来促进就业,在保增长的过程中格外注意就业岗位的开发,对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五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将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千方百计对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毕业生给予重点帮扶。
学校政府 共想办法促就业
于小文委员说:“应积极应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首先,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落实贯彻有关2009年普通高校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其次,学校、政府两方面需要协调运作,共同推动教育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她建议分两个方面,一是建议学校,二是建议政府。作为学校要做到:加强就业指导,逐层落实。书记、校长要深入职能部门和院系,加强指导;院系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服务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个毕业生;加强实习实践,学校调整教学内容,紧紧抓住毕业生离校前的教学环节,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必要的专业培训,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千方百计收集岗位信息,调动全校力量特别是职能部门、院系以及班主任、辅导员、专业导师的力量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
作为政府应做到四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推荐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及各类项目的招募工作;对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技、财政等部门合作,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切实加强就业信息网络服务,并与“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加强联合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招聘信息和招聘活动,加快实现部门间、区域间、高校间、校企间求职招聘信息共享。尽快建立远程面试室,为供需双方实现远程见面和网上初选提供便利,减轻求职负担;加强国内各省市之间和国外各个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给人才资源流动提供宽松的环境。
专项基金扶创业者“试水”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在长效机制上寻求解决之道。”董协良委员认为,首要是政府要主动介入。他在《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掏学费”》的提案中提出,在考量与确定建设项目的同时,把运用制度将如何带动就业考虑进去。政府应出台重点工程吸纳大学生的优惠措施,并积极筹划与举办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与运营的专门招聘会,大量接收大学生,在加大对民生工程投入,改善居民生活、增强消费能力的同时,促进就业。
其次,政府设立专门政府基金,为大学生们自主创业“掏学费”。董协良委员说,自主创业是破解就业难的事半功倍之策,大学生自主创业确有潜力可挖。政府应不计风险,舍得投入,设立专门基金,让那些有志于创业的青年人试水。哪怕是投下去,有一大半开业再关门,也值得冒这个险,毕竟让他们试了一把,有了“水性”,而且从开业到关门总得熬个一年半载,更何况关门者中不乏锲而不舍者,还会东山再起。
第三,从制度介入,东西平衡,大中小企业兼收并蓄。从近年来吸纳大学生的企业规模来讲,中小企业开始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力量,从地区来看,东部是高校毕业生的主体,吸纳了全部高校毕业生的61.3%,中西部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大,只能为当地毕业的大学生提供28.9%的就业岗位,表明人才继续向东部集中。政府应采取“双奖措施”鼓励中西部地区吸纳人才,让大学生们踊跃到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
特派北京记者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