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气象局长:不赞成水库工程建设导致干旱说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3日09:42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26日电  题:守望风云——与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面对面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新华社记者专访了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气象局大楼8层的会议室里,这位平和、儒雅的博士局长坦率地和我们聊起了对年初旱情预报的努力、我国天气预报整体水平、如何帮助公众更好防御气象灾害、政府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等一个个政府关注、百姓关心的话题……

  干旱是持续过程气象部门目前只能滚动预报     

  问:去年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后,您曾坦承对冰雪灾害的到来估计不足,那么此次旱情是否存在估计不足的问题?

  郑:去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我们有一个薄弱环节,当时我们只做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虽然去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四次天气过程中,每次天气过程都提前一个星期左右准确预测了,但对灾害持续时间之长估计不足。

  从那之后,我们开始着手建立延伸期预报,就是7天到15天的预报。在去年奥运气象服务中我们付诸了实践,比如7月26日,气象部门就向北京市领导提供了8月8日天气的预测。这项预报业务,目前还在试验阶段,所以没有对社会公开发布。

  对于这次北方冬麦区的持续干旱,从1月8日开始,我们已经对旱情作出判断,向相关部门提醒未来旱情会发展。在1月份,向有关部门报送了6期重大气象灾害专报,对旱情的现状、未来发展作出评估、预测,并不断滚动订正,请有关部门提前有所准备。

  由于干旱是个持续的过程,气象部门只能滚动预报;又因为旱情是逐步加剧的,有一个潜伏到暴发的过程,所以,只能是通过加强监测,难以提前更长时间准确预报出来。

  我今天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根据中国气象局专家最新会商结果,本月底之前冬麦区将迎来两场有效降水,将对彻底缓解旱情有重要作用。

  我国中短期天气预报水平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

  问:我国天气预报水平在国际上到底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郑:我国目前的中短期预报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2008年,全国汛期短期气候趋势预测基本准确;台风路径、强度的预报与国际先进水平等同,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为114公里,比美国、日本更精确。但是,长期预报仍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不确定性比较大。

  在当前的科技条件下,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达不到100%,作为气象局长也要尊重科学规律,但气象工作者会尽100%的努力。2007年我国的24小时天气预报准确率为81%,经过气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2008年准确率上升至83.1%。

  很多百姓对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很好奇。首先,我们要把大量全球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汇总,把这些观测资料作为描述大气活动状态的数值输入数学方程组,通过高性能计算机来解数学方程,对未来天气情况进行预测,这是数值预报的手段;还有一个方式是预报员根据大气的过去、现状,分析它的变化规律,再对未来天气发展作出一个判断,所以预报员的经验很重要。将数值预报方法与预报员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不断订正,是我们现在所用的主要方法。

  不赞成水库等工程建设造成干旱说法     

  问:有人说气象灾害不光是自然原因引起,也有一些人为因素。最近有媒体报道认为,中国最近出现的干旱,与水库建设、南水北调造成小环境改变有关,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郑:我不赞成,现在没有证据表明和这些人为因素相关。这次北方冬麦区出现持续干旱,是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去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是非常罕见的,是大气环流异常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具体表现,南方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北方冷空气不断从青藏高原北侧下来,暖空气和冷空气结合就产生了不断降雨的天气。

  但是,今年的大气环流又发生了另外一种变化:气流很平直,西南气流上不来,没有水汽输送;冷空气接连不断,今年我国连续出现三次寒潮,是过去几年来所少见,但又没有暖湿空气配合,导致北方冬麦区少雨,而且持续时间很长。这种天气形势异常的稳定,是大气环流异常的表现。

  不仅仅是我国,周边的韩国、蒙古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出现了持续干旱,包括南美的阿根廷也是少雨,遭遇历史上少有的干旱。所以我对水库等工程建设造成干旱的说法不赞成。

  防御天灾也要靠“人努力” 不能只靠“天帮忙”     

  问: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发生,如何发挥气象防灾减灾作用,保护百姓安全?

  郑: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且我国还是应对气象灾害能力比较脆弱的国家,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旱涝对农业收成影响很大。据统计,我国自然灾害的72%以上是气象灾害。

  气象防灾减灾,必须树立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和防灾减灾科普“三位一体”的气象防灾减灾理念。首先要重视监测预报;其次是信息发布,在第一时间把气象灾害信息发给所有人群;第三是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让百姓得到信息后就知道灾害程度如何,怎么预防和自救,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气象灾害导致伤亡的群体中很少是城市人群,大多是边远山区百姓。2007年我国因雷电灾害死亡700多人。2007年8月,我到江西去做调查,发现这些案例全部发生在农村,而且死亡的人中80%以上是雷雨天气里在田里扛锄头劳动的农民,或者在野外骑摩托车等等,反映出百姓对防雷知识的缺乏。

  所以,气象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对灾害预警采取了一些新措施。比如说建立了全国乡村防汛责任人制度,全国目前已有72万名防汛责任人,我们通过手机把信息传给他们,再由他们把信息传给百姓。去年,我们又建立了近30万的农村气象协理员,每个村民小组一名,我们编了防灾减灾小册子,培训协理员如何使用气象信息帮助农民避灾自救。此外,还在一些中小学进行科普宣传,把信息发给学校校长,告诉他们什么时候灾害到来,如何预防,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应对气候变化 发达国家应承担起更大责任     

  问:近年来在一些气象国际会议上,有西方国家指责中国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一个主要国家,应该承担更多责任,您怎么看?

  郑:作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中国首席代表,我参加过很多气候变化的国际科学谈判。中国现在处于发展阶段,又是人口大国,但是从人均排放总量来说,中国只是美国的四分之一,是发达国家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人均排放量并不是很高。

  另外,从历史排放来看,现在气候变暖结果是谁造成的?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造成的。当时的排放没有约束,导致气候变暖,现在让发展中国家来承担责任不公平。按照《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资金来减缓气候变化,他们做的承诺又实现了多少呢?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态度是很积极的,我们采取了很多方法,政府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比如说植树造林,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吸收了大量温室气体;我们把节能减排作为基本国策,发展清洁能源、水能、风能,近几年风能的发电量成倍增长;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关停了大量小煤窑、小火电;北京奥运会上,可以看到奥运场馆的灯光都采用LED技术,节能60%以上;我们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这些都是我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实质行动。我想很多国际友人,包括生活在中国的普通百姓也能感受到政府在这方面的决心和行动。

  访谈结束后,郑国光微笑着向新华社记者赠送了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的模型,他说,卫星每天24小时在我们头顶上监测天气气候变化,希望气象工作者能够像这个“千里眼”一样,对地球大气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每时每刻都能看到,将信息及时传递给百姓,把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减到最小。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