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对职工收入大幅减税、提振民众消费信心的提案
主题词:减税 让利于民 应对金融危机
案由:对职工个人收入大副减税,提振民众消费信心
理由:
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都是依靠投资、出口和消费拉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几年来,投资、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占到60%左右,消费的贡献率仅为40%的样子。投资和出口成为主导经济起飞的动力。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出口熄火,投资减速,而另一驾马车-内需明显不足,令我国的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从目前的全球经济形势来看,金融危机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继续倚仗以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来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不太可能了。鉴于我国国内消费还有极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因此可以充分考虑如何提高民众的消费,实现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显示,发达国家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在80%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约70%以上,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与全球主要靠消费驱动经济发展的态势形成巨大反差。如果我们能够转换经济增长模式,努力并有效地增加消费的比重,那我们就完全可以减弱甚至抵消由于出口锐减和投资下滑带来的影响。
提高民众的消费意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众所周知,我国一直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民众的消费意愿并不强,主要原因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覆盖范围窄、受益群体之间不平衡、保障功能弱等弊端,老百姓对未来没有信心,不敢花钱。对此,我国政府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要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生活无后顾之忧”,“改善民生”等利国利民的举措。但是,财政投入民生要取得效果,必须与公共财政制度完善,与一系列权利保障体系与收入分配体系的建设挂钩,在制度约束建立起来之前,地方政府以扩张财政的方式扩大权力版图,维护和扩大行政既得利益的冲动难以杜绝。因此,财政投入到底能让老百姓得到多大实惠值得商榷。
相比较而言,通过降低职工个人所得税,更能让广大的民众获得最直接的受益。我们完全可以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在现阶段对职工的工资收入大副减税。
1、通过减税来增加居民收入,让民众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近年来,尽管居民名义工资增长较快,但物价涨幅也有所加快,居民住房、医疗、教育等支出负担仍较重,中低收入群体消费不安全感有所增强。另一方面,近几年职工的平均实际工资增幅都大大落后于国家财政收入增幅(见表一)。同时,在发达国家,产品成本主要是劳动力成本,劳动者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分配率)普遍都在54%~65%之间,而中国职工的工资总额只占GDP的12%左右(2007年,这一比例为11.3%)。也就是说,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低工资在支撑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且职工的工资增长幅度远远落后于国家财政的收入增幅。
根据国家税务局的统计数据,2007年,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29.9%,同期的GDP增速11.9%,个人平均工资实际增幅为13.6%。而2008年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完成2135亿元,同比增长27.3%,远高于同期GDP10.4%的增速。个人所得税增长快于GDP和居民收入增速是不合理的。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建设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在当前严酷的经济环境下,加薪不太现实,那么通过大幅度的减税,让民众的工资收入得到相对提高,是比较合理和必要的。这样做,就是要让老百姓能更多的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正是体现和落实政府意图的举措。
2、刺激消费,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下图是近几年工资增幅、财政收入增幅、居民消费支出增幅比较(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2008》),由此可见,在民众收入增加的同时,其消费支出也在增加。可以预计的是,当民众通过减税增加了收入,他们就会把更多的钱用于消费。因此,减税完全可以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年份
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增幅(%)
财政收入增幅(%)
居民消费支出增幅(%)
2000
11.4
17.0
8.6
2001
15.2
22.3
5.7
2002
15.5
15.4
6.5
2003
12.0
14.9
6.5
2004
10.5
21.6
7.4
2005
12.8
19.9
7.9
2006
12.7
22.5
9.6
2007
13.6
32.4
10.2
3、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消费在GDP中比重偏低,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弱点,然而今天扩大消费可为抵御危机拉动增长提供巨大空间。西方的发展经验表明,消费支出是经济增长最大的动力,而我国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较之发达国家低了40%左右,我认为,在民众收入预期下降的时候,通过减税提高民众收入,对拉动消费比之财政投资更有效果。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刺激消费,来逐步缩小这一差距,并促成经济发展模式向消费拉动型转变。
4、国家财力的增长,工资收入减税提供空间
中国过去几年中税收收入都以20%以上的增幅大幅度增长,财力的增长也使得减税成为可能。根据财政部的最新统计,2008年1至11月,全国财政收入结余超过一万亿元,这为工资收入减税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5、个人所得税在国家税收收入及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2007年个人所得税为3185.58亿元,在国家的税收收入中的比例仅为6.98%,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例为6.2%,减少这部分收入并不会给我们的税收和财政收入带来多大的影响。并且工资部分的税收只是个人所得税中的一种,因此,减免这部分税收影响应该更小。有人认为,中国现在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因而减税可能造成财政支出困难。不过财政预算始终都会在确定的约束下,把减税作为一种限定条件,政府更应该在资金投向上做审慎考虑。因此,与维持税收水平相比,政府更应从缩减行政开支着手,通过强化公共财政的监督机制,把财政支出真正落实到民众身上。通过强化各级人大的监督力量,也能有效提高行政效率。
提案:
1、阶段性调整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考虑到目前还很初级的社会保障体系,民众较重的情况下,2000元起征点显然太低。同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显示政府“让利于民、不与民争利”的决心,暂在两年内将个税起征点调高至5000元,两年之后,如果经济形势的好转,可以适当回调个税起征点。
2、降低税率
为了达到大副减税的目的,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应大副调低。
3、以家庭为单位,就综合所得进行征收
借鉴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以家庭总收入为单位进行征收。(《小康》杂志 记者 胡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