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政协委员建议完善对农村教育投入体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3日11:17  《小康》杂志

  全国第十一届政治协商大会第二次会议委员提案

  关于完善对农村教育投入体制的提案

  主题词: 农村义务教育 农村发展 顺应民心 教育投入体制

  案  由: 关于完善对农村教育投入体制的提案

  理  由:

  农村义务教育,关系到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农村、农业的长远发展,也代表了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农村社会事业中涉及面广、需要确保必要投入的一项公益事业。我国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地区广大群众受教育水平和受教育机会明显落后于城市。要缩小这种教育差距,促进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顺应民心、促进和谐,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举措。

  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发达国家都是在经济欠发达时期就开始普及义务教育,而且对农村教育给予特别关注,正是采用这种向农村倾斜教育投入的做法,才有以后的经济腾飞。在我国,由于农村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低,进而导致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最终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关键是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构成,只有8%由中央财政支出,另外92%则由各级地方财政支出,其中大部分由县级以下财政支出。相当一部分县级政府财力严重不足,尤其是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捉襟见肘。特别是,地区间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不平衡,决定了以县为主投入体制不能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具有全国性公共物品属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应该实行以中央为主投入体制,确立农村义务教育在国家中央财政中的重要和优先地位,切实发挥国家中央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现状,决定了能够实行以中央为主的投入体制。构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分地区经济状况、教育状况分类管理的长效机制,将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稳步增长,而不会受到地方经济起伏的影响。对于进一步促进农村教育现代化、教育均衡化均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济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初中和小学的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多数在2%~2.5%,而我国2002年义务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仅为1.87%,远不能满足我国当前义务教育的资金需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更是出现巨大缺口。增加教育投入的总量,提高中央财政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是完善我国农村教育投入体制的必要性。

  方案:

  一、建立"国家办学,分类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义务教育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所以政府应该承担主要的管理和投入责任。中央政府应根据各地的财力状况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进行统一筹措、全面管理,依据财政实力的不同,合理确定各省、地(市)、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财政分担比例,对不足部分,中央政府应全额补齐。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按照各地的财政和经济状况来制定合理的分担比例,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融资制度中资金来源的主体责任。对于省份、县份而言,经济发达的省份、县份,中央政府基本可以不管;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县份,中央政府要加大转移支付;经济贫困的省份、县份,建立以中央为主的相对集中的新分担机制。

  二、增加教育投入的总量, 提高国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提高国家财政对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

  三、加大投入的农村教育经费重点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和区域补贴;改善农村教师的住宿条件,合理规划居住配套条件,要让农村教师感到自豪感和尊严,以稳定现有农村师资力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扎根农村义务教育。(《小康》杂志 记者 胡晓生)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