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9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2月21日,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担任开播嘉宾,做客深圳卫视《22度观察》栏目。对于当下的中国经济能否尽快走出危机,姚景源做了十分大胆而乐观的估计:中国经济“我们还没有必要悲观面对”。作为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的姚景源话音未落,2月28日,同样是在《22度观察》栏目上,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对于此次弥漫全球的金融危机以及当下的中国经济,则远未表现出足够的乐观,甚至发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将会再临“经济危机的第二次深渊”。
一个是政府高官,一个是业界领袖,但观点却如此迥异,个中原因,让人不得不引起猜测。
姚景源作为国家统计局的总经济师,之所以得出中国经济“正面向上”的结论,立足点完全集中于宏观经济学的四大指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对于宏观经济学理论对于当下全球金融危机的分析具有多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姑且不论,在中国官方从上到下一片“信心比什么都重要”的背景下,作为政府高官的姚景源无论如何恐怕不能说出有违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论调。
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站在银行业的专业角度,从瑞士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核销了4点多亿的资产来说明“有毒资产”的继续恶化,并联系当下全球以及中国实体经济的衰落,从而推断全球金融危机极有可能带来“第二轮冲击波”。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国银行,尽管此次也面临危机的多方冲击,但中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以及“国有银行”的特殊地位,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远没有西方国家严重。但在人民币日渐国际化以及中国银行清除自身呆坏账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放大危机的影响,则必将能够树立中国银行业在“共度时艰”中的独特作用,并由此在政府支持、公众信誉等诸多方面,为中国银行谋求最大利益。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的“二轮冲击波”言论,不排除有此种考量的需要。
但不管言论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朱民的言论既出,在外界看来,都形成了对姚景源的某种挑战,再加上两人各自特殊的身份背景,因此,在全民应对经济危机的非常时期,中国银行与国家统计局的“话语权问题”让公众有点“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