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小时零5分钟的时间,35页的厚重讲稿,2.4万余沉甸甸的文字,43次雷鸣般的掌声,其中最长的一次竟达到39秒,这是5日中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出现的一组数字。特别是当总理的报告涉及民生、涉及给老百姓带来具体而实在的实惠时,现场的掌声尤为热烈。
从现场记者对掌声响起的报告内容做出的统计来看,除了事关国家统一和领土主权的 “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重大问题外,无论是对“经济连续五年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没有出现大的起落”、“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的乐观审慎,还是谈到普通百姓的诸如食品安全(“我们一定要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让出口产品享有良好信誉”)、教育公平(“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医疗改革(“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我们要用百倍的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以及事关千家万户的安居工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住房改革和建设,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无不强烈的洋溢着暖暖的人文色彩,彰显着政府以民为本、为民主政、重民心、纳民意、体民情的强烈责任意识和坚定信心。而这种重民生,察民情的坦荡胸怀无疑会赢得人民的爱戴,也自然而然会赢得全体代表的掌声。
掌声总在精彩处,掌声更在感动里。在温家宝总理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和每一个在场外的普通民众一样,通过电视或网络,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已年近古稀的总理,因为疲惫、操劳而略显低沉的声音。但是总理的声音依然不失沉稳,不乏亲和,“亲民总理”的每一句每一字都饱含着对百姓的深情。
民间有句俗语这样说道“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歌声鼓声,抵不上老百姓心声。”而这43次经久不息的掌声不正是13亿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满怀感激的心底之声吗!
本报记者 阎晓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