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小鹰代表:培养大量全科医生可缓解看病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0日15:4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李宣良)“全科医生的严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基层卫生机构提高服务质量的‘瓶颈’。”全国人大代表、解放军总医院教授李小鹰建议,“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以真正缓解看病难。”

  李小鹰介绍,全科医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专科医生,不以解决专科疾病和疑难复杂病症为目的,而是指掌握了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医学知识的医生。

  “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医生。”她说,“我们应该培养大量的能够安心在基层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新型医生。”

  全科医学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特点是:由以医院为主的被动服务转向以社区和家庭为主的主动服务;由单纯的医疗服务转向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于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这种方式可以使大多数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问题在基层社区得到解决,并对大多数的常见病进行早诊早治。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患者在基层卫生机构就诊率达80%以上,不到20%左右的患者需转诊到中心医院或专科医院。而我国目前基层卫生机构就诊率很低。“没有高质量的全科医生,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基层卫生服务,这是影响其就诊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李小鹰代表说。

  李小鹰代表所做的调查显示,我国基层卫生机构中全科医生严重缺乏,边远及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广西壮族自治区2007年底全区乡镇卫生院职工缺编32.3%,其中医生缺编50%以上。北京市2007年统计,全科医生需要6272人,目前尚缺2216人,占35.4%。即使作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广州市荔湾区,2008年统计需全科医生350人,目前也缺46人,占13.1%。而且,现有的全科医生中还存在着学历不高、队伍不稳定的问题。

  李小鹰建议,应该尽快创建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建立起学历教育、规范化培训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改革目前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模式,融入全科医学内容。在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建立全科医学系,直接培养大学本科生,以备急需。对基层卫生和医疗机构工作的大专生、中专生进行学历提升培训,逐步形成我国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稳定师资队伍和教学基地。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