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忽然想起了他早几年前的贺岁电影──《甲方乙方》。一部“两会版”的《甲方乙方》,这几天也在精彩上演。甲方是数千名海内外的记者;乙方则是代表、委员等采访对象。
“博出位”
对大多数甲方来说,要在两会上拿到独家猛料不太可能。于是乎,大家就在争取提问上“博出位”。记得去年上海代表团开放,主持会议的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点名让一位衣着醒目(穿红衣服)的记者提问。未曾想,今年记者席上红衣处处,甚至连个别男记者也效仿,让刘云耕不得不建议,明年请记者衣着有所区别!
“三八节”当天记者会,当主持人点名“第五排中间那个女记者”时,一旁的某男士或许对提问太过渴望,看主持人指着自己方向,竟激动地站起来问:是我吗?结果,哄堂大笑!
“三十六计”
拿到麦克风不容易,拿到后怎样才能“出位”?各路记者施展三十六计,各显神通。
“得寸进尺”:不顾记者会每人原则上只能提一个问题的要求,通常提问要“买一送一”。不过,高明者两个问题有所关联或被认可,明显“违规”者,则乙方也会选择性地回答。“声东击西”:甲方洋洋洒洒介绍媒体和近期工作,最后提及一简单问题。于是乎,“我明白了,你主要是介绍成绩,顺便提个小问题。”乙方的调侃立时成了两会流行语。
“标新立异”:某记者深谙政协发言人赵启正喜欢挑战性问题,颇有创意地提出“今后应该按媒体发行量来发记者证”。赵也聪明响应:“你对股票肯定很有研究,董事会发言是这样的。”其弦外之音,无需言表。
“明知故问”:香港记者几次拋出“上海与香港在金融中心建设方面是怎样的关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惜字如金:“兄弟关系”。不过瘾的港记又问市长韩正沪港“孰兄孰弟”,答案自然是:“港兄沪弟”。
“打太极”
甲方有自己的算盘,千方百计要让乙方开口,最好能让乙方将知道的料和盘托出。乙方也有自己的原则,尽量不让甲方扫兴,但前提是不能违反原则。于是甲方旁敲侧击,乙方则妙打太极,和颜悦色中暗自较劲。总体来说,本届两会上乙方的态度都不错,也讲策略。笔者日前向上海市长韩正一口气提了三个敏感问题,韩正和其他官员并无愠色。新闻官递话筒时,也依然笑容可掬。当韩正回答完一个问题后,有心急老记欲接着提问,旁边的俞正声还提醒韩正:那个记者还有两个敏感问题你没回答呢。
更有聪明的回答者,擅长“四两拨千斤”。外长记者会上,杨洁篪三次反问记者,赢得一片叫好。尚福林在上海团开放时被记者追问,他乘机做广告解围:证监会每周有一个记者会,欢迎大家来提问……
有时也看到被问一方如长者给晚辈“上课”的情景。政协委员、原国家统计局长李德水提醒记者不要曲解意思,拿捏不准可以求证;人大代表、上海港务集团总裁陈戌源则疾呼:记者写报道要多想想,上市公司老总脑子哪会进水?
希望明年两会仍能看到甲方与乙方的“交谊舞”,大家互相默契,舞姿自然曼妙,切记不能踩脚。(综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