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农业部:我国冬麦区旱情普遍是30年一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2日10:27  人民网

  [农民日报记者]:我想问的问题也是关于粮食的。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想问一下危部长,今年的夏粮会不会造成大规模减产,如何实现粮食的稳定增长?  [09:20]

  [危朝安]:刚才我回答前面记者提问的时候也说了,我们国家尽管已经实现了连续五年的粮食丰收,但是,农业基本“靠天吃饭”这个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确实非常大。  [09:21]

  [危朝安]:去年10月下旬以来,特别是入冬以来,我们国家冬麦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这次干旱发生在小麦主产区,对小麦正常的生长发育造成了重要的影响,给一些地区的春耕备耕也带来了困难。  [09:21]

  [危朝安]:这次旱情在冬麦区普遍是30年一遇,部分主产区是达到了50年一遇,影响很大。面对这个严峻旱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强力推动,迅速掀起抗大旱、促春管、夺丰收的热潮,抗旱工作有力、有效、迅速推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们已经掌握了抗旱、促春管、夺丰收的主动权。加上2月上旬以来,已经出现了几次范围比较大的降雨,北方地区的旱情有所缓解。应该说,这次整个抗旱不仅使旱情得到了很大的缓解,而且营造了种农抓粮的强大合力。应该说,各个地方、各个部门都在全力抓好抗旱,全力支持“三农”,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和浓厚的氛围。  [09:23]

  [危朝安]:尽管严重的旱情给部分地区的小麦生长发育造成了影响,但是今年冬小麦的面积稳定在3.33亿亩,比上一年还增加了200来万亩,面积应该说是稳定的。冬前的苗情是近五年最好的,也是历史上少见的。一、二类苗的比例达到82.3%,比上年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苗情相当好。现在到今年的夏收,小麦的收割大概还有近100天的时间,小麦自我调节的能力比较强,田间管理的回旋余地确实比较大,现在我们都在全力以赴抓春季田间管理。  [09:25]

  [危朝安]:国务院将在两会后专门召开春季生产工作会议,做进一步的部署和发动。因此,我们觉得只要我们抓住农时,特别是强化肥水调控,尤其要强化病虫害的防控,就能把损失降到最低。同时,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还有没有受旱的1.6亿亩小麦,目前的长势比较好,已经奠定了一个丰产的基础。这1.6亿亩受旱比较轻的,或者没有受旱的,现在只要我们抓得紧,增产问题不大。  [09:27]

  [危朝安]:农业部门将坚定夏粮有一个好收成的目标不动摇,全力以赴抓好田间管理,全力以赴抓好病虫害的防控,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实、抓到位。努力争取重旱地区少减产,轻旱地区能够保稳产,没有受旱的地区能够多增产。我们对此还是有信心的。谢谢。  [09:28]

  [香港有线电视台记者]:这次旱灾,除了是气候的问题,天灾是我们控制不了之外,从你们资料上看,农业其中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技术落后。农民现在灌溉方面有哪些困难?是不是在这次旱灾中更加暴露出这方面的问题?我们怎么针对这些问题去解决,帮助农民在灌溉方面,避免以后旱灾对我们造成太大的影响?谢谢。  [09:28]

  [危朝安]:农田水利建设相对滞后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今年受旱高峰期的1.6亿亩小麦当中,具备灌溉条件的大体在三分之二多一点,接近70%,各个省情况不大一样,但总体算账大体是70%,三分之二多一些。还有三分之一不具备灌溉条件。这是一个情况。  [09:29]

  [危朝安]:第二个情况,由于降水少,水源匮乏,即使有灌溉条件,也不一定能够灌上水。旱情发生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个部门齐心协力,按照各自的职责,强化抗旱工作。水利部门科学调度水源,积极投入抗旱。农业部门指导抗旱,我们农业部门的同志,特别是旱区的,包括我们的农技人员驻乡包村,指导科学抗旱。就是能够尽可能地节约用水,科学灌水,并且推行肥水并进。还有气象部门及时地预警,实行人工增雨。各个部门齐心协力,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09:30]

  [危朝安]:旱区各级政府全力以赴支持我们农民抓好抗旱。应该说成效还是很明显的。但是确实反映了在大旱之年,农田水利建设还是相对滞后的,特别是小农水。因此国家也将进一步加大力度,进一步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包括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包括田间水利设施的建设,包括一些小的农水工程建设。同时,作为农业部门,也要从农艺措施上解决抗旱问题。比如甘肃,现在推广了一个重大技术,叫做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可以使玉米的种植区域从降雨400毫米以上的地区提高到降雨250毫米以上的地区。这就是很重要的抗旱措施。还有品种的培育等方面,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相信通过这次抗旱工作,我们的农田水利问题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09:33]

  [中央电视台记者]:危部长您好,您刚才也讲到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开始加剧,您能不能具体谈一下这个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以及下一步我们将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09:33]

  [危朝安]:这个问题确实大家都非常关心。我们感受也很深,因此我想多说几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扩散,世界经济增长确实明显放缓、减速,国内经济增速也放缓。我们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和冲击日益显现。农业上受到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农民工就业。所以,有的同志讲,现在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冲击,影响最大的产业是制造业,但同时,我们感觉到,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农民工。  [09:35]

  [危朝安]:我觉得这个话是有道理的。金融危机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但是我们分析,主要在四个方面:第一,农产品的价格全面下行。据我部监测,2008年9月份以来,多数的农产品价格由前期持续上涨转为掉头下行。今年以来,价格下行的压力持续加大。比如,2月份,稻谷、玉米的价格分别比2008年9月份下降了5.1%和11.5%。猪肉比2008年2月份(猪肉价格最高的时候)同期比下降了21.1%。2009年1月份受节日因素影响,全国农产品的价格有所回升,节后部分农产品价格一度回落。其中,鲜活农产品的价格,春节后曾经连续三周下跌。据分析,由于全球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普遍增产,原油价格的大幅下跌导致生物燃料用粮大幅减少,以及国际投资资本的撤离,国际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将进一步显现。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下行压力将会继续加大。这是我们感觉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方面,就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  [09:37]

  [危朝安]:第二,农民工就业困难。去年四季度以来,沿海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比较严重,这些企业的许多农民工在春节前,不得不提前返乡,从我们农业部最近几次调研掌握的情况看,返乡农民工的数量约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0%左右。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数字是一个动态的数字。在不同的时点有不同的数据。据农业部最近对重庆等输出大省调查,大概有80%的返乡农民工春节以后已经再次外出或准备再外出。另外,我们对浙江省的杭州市和绍兴县都进行了调查,就业岗位明显减少。就这两个点来说,就业岗位较大幅度减少。因此,我们分析,到今年5、6月份,这个问题可能会暴露的更加充分一些。  [09:40]

  [危朝安]:第三,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2008年我们国家的园艺产品、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出口仍然保持增长。但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我们讲的是出口额保持增长,去年的价位比较高,有的产品出口额增长、出口量增长。有的产品出口额增长,可能出口量不增长,或者是下降。从出口额来说,蔬菜是64.4亿美金,同比增长了3.7%,增速下降10.8个百分点;水果出口额42.3亿美金,同比增长了12.8%,这个增速下降了38.6个百分点;果汁出口这个问题比较大,特别是苹果汁,出口是12.3亿美金,同比下降7.4%,这种情况是没有过的,就是出口量下降,出口额也下降。畜产品出口额是43.9亿美金,同比增长8.5%,水产品出口额是106.1亿美金,同比增长8.9%,增速都在下降。  [09:41]

  [危朝安]:第四,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困难加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不少的中小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出现资金短缺,开工不足,效益下滑。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乡镇企业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尤其是面向欧美市场的乡镇企业,订单的金额和出口交货值的增长幅度,均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滑坡。第四季度下降幅度逐渐加大。据农业部对各省年末预报数汇总统计,第四季度全国的乡镇企业月平均出口交货值2650亿元,比全年的月平均数低了8.9%。全年的出口交货值是349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增速回落了7.46个百分点。  [09:42] 

  [危朝安]:总的看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特别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叠加,使得保持整个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这个形势显得异常复杂和严峻,任务十分繁重,难度和压力明显加大。我们农业部门将努力增强全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毫不动摇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按照“保价格、促生产、稳粮食、保供给、促增收、扩内需、增投入、强基础”的思路,认真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扎实做好农业、农村经济的各项工作,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谢谢。  [09:44]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农民 增收 干旱 粮食安全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