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夏一仁 ★刘建新 黄力/重庆报道
谁会成为中国下一个新增长极?在西部,成渝经济区被看作是最有实力的候选者。位于西南的两个重镇,作为国家深化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布棋,重庆和成都,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肩负起振兴西部的使命。
“十一五”期间,注入四川的重庆民营资本高达288亿元,位居外省市在川投资额第一位;仅“泛成渝经济圈峰会”就有24家企业与举办峰会的城市遂宁市签定投资协议,签约项目24个,签约金额达29.16亿元……
也许连当初研究“成渝经济发展思路研究”项目专家也没想到,“成渝经济区”会彰显出如此惊人的爆发力。
经济增长极的新“面孔”
“事实上,成渝经济区在2002年前还仅限于学者们的研究课题。”作为成渝经济区的最早倡导者和《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参与者,重庆工商大学副院长廖元和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专项课题是2005年提交到国家发改委的。而正真被川渝两地官方所确认的时间,应该从2007年4月2日重庆和四川签订《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才正式算起。确立进一步加强川渝联合与协作的总体框架。
廖元和说,按照《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的设计思路,成渝经济圈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双核”,以四川省成都、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城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23个区县为载体。
在产业设计上,将以汽摩、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业、电子工业、航空、矿电一体化等产业为今后内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点。这些产业,拟按攀枝花—宜昌、重庆—成都—绵阳、重庆—贵阳等轴线布局。
而作为限制成渝发展的交通《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也给予了重点照顾。据悉,成渝经济区将修建“环线高速”,构成6条城市间快车道,分别经重庆—泸州—宜宾—成都—绵阳—遂宁—重庆。目前,泸州到宜宾、绵阳到遂宁还是“断头路”(指互不相连),需国家部委出面规划。成都到重庆主要有老成渝高速路和遂渝高速两条通道,没有形成网状结构。到2010年,川渝两地将有5条高速路连接,预计未来5年内,长江上游经济带将拥有西部最发达的交通网。
据了解,目前在川渝地区的33个城市中,除了成都、重庆两个超大城市外,其余31个都是中小城市,其中19个是县级市,没有一个大城市,呈典型的断层特征。
“这导致区域内的人口、产业、资本、技术、信息与人才向成渝两地高度集中,极化效应非常明显,而成渝相距300公里以上,两个城市的辐射范围还远没有形成交集。”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戴宾说。
他认为:“只有当这些中间城市群逐渐成型,成渝两地才可能真正构成经济意义上的共同体。
不过,尽管如此,川渝两地的建设者仍然信心十足。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成渝经济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约5%,到2020年,预计川渝两地GDP将达5.5万亿,全国估计为65万亿,使得GDP比重占到全国的近8%,基本具备构成一个经济增长极的基本特征。”
民间力量开拓区域合作
“‘第四届泛成渝经济圈高峰论坛’将在10月份进行,不过可能今年的议题将会有所侧重,务虚的论坛可能会变成一个务实的项目合作会。”日前,泛成渝经济圈高峰论坛秘书处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介绍,泛成渝经济圈商会合作峰会,以成渝经济区的商会为核心发起方,联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港澳台商会组织创办。其宗旨是想在“十一五”期间,借助峰会平台,推动成渝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港澳台四大经济圈,形成更加紧密的民间组织交流与合作。
重庆市总商会副会长陈健介绍,峰会的目的,就是要让成渝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高区域竞争力,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他们还想通过这种商会联办的模式,进一步拓展、聚集全国民企企业家,共同参与成渝经济圈的打造,使其成为一种模式。通过民间力量开拓区域合作新局面。
各路诸侯“送秋波”
成渝经济区的影响也许并不局限于四川和重庆两地。贵州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毕节试验区将主动与成渝等先进地区接轨并融入成渝经济圈。
秦如培说,毕节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处,与重庆比邻,毕节试验区处于成渝经济圈的辐射范围。毕节试验区将主动与之接轨并融入成渝经济圈,促进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毕节市参加重庆举行招商引资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以及毕节地区党政代表团到重庆进行考察学习,就是主动接轨成渝经济圈的重要举措之一。
秦如培表示,将来毕节试验区与成渝经济圈的关系应该是一个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关系。重庆作为长江中上游的经济中心,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对外开放的程度比较深,在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而毕节试验区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人力资源、旅游资源等非常丰富,可以为成渝地区提供丰富的有机食品,也可以成为成渝地区的“后花园”。
瞄准“成渝经济圈”的并不只贵州一个。据了解,随着川藏铁路的开通,西藏也正积极的争取,希望能正式纳入“川渝经济圈”。
西藏自治区铁路办常务副主任巴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川藏铁路近千公里线路途经昌都、林芝、拉萨,对西藏的经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川藏铁路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规划也要相应调整。”
西藏自治区铁路办副主任付玉寿告诉记者,川藏铁路建设通车,人流、物流、信息流很快也会增加,西藏经济将逐步融入到“成渝经济圈”。同时,成渝地区丰富的物资也会通过西藏借助南亚陆路商贸大通道,进入南亚地区,逐渐融入“南亚国际经济圈”。
川渝合作不能停留在文件上
尽管外界都看好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前景,但要真正发展起来还会遇到很多问题。
重庆市政府一位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川渝合作成功的关键主要取决于重庆和成都这对欢喜冤家的关系,作为成都市与重庆市的高层官员是很希望合作发展的,但是双方的合作在政治地位上却是不对等的,因为在前者的省会城市和后者的直辖市中间还隔着一个四川省,很多决定,成都市是不能自己表态的。”
在成都与重庆中间,地理上还隔着资阳和内江两个地级市。“如果四川省不积极协调好这些地区的工作统一性,所谓成渝合作最终只能停留在会议上和文件上。”上述官员称。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将类似情况总结称为“双龙头城市”。这些“双头龙”城市,从级别上分别属于中央直辖市、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其发展项目和投资均在国家计划单列,相互不存在隶属关系。但由于体制的制约,省级政府对副省级城市不能通过投资施加影响,因而即使在一个省内也无力协调;两市虽然地理相近,但在发展上各自为政,要素流动受限,甚至互设壁垒,以致在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上重复建设、闲置浪费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