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探访藏独在印度大本营:竭力表演吸引西方媒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6日11:49  世界新闻报

  “藏独”分子在街上四处闹腾,但当地多数藏人却对此心不在焉

  《世界新闻报》驻印度记者/耿海艳

  位于印度喜马偕尔邦西北部山区的小镇达兰萨拉,背靠终年积雪的喜马拉雅山。原本,达兰萨拉是印度众多风景优美 的小镇之一,祥和宁静,但自从达赖集团50年前流亡到这里之后,当地成了印度最政治化的一个小镇。今年3月10日是达 赖集团所谓“西藏武装起义50周年纪念日”,达兰萨拉也由此成为全球“藏独”分子闹事的“主会场”。在这个敏感时期, 《世界新闻报》驻印度记者对这个“藏独”大本营进行了实地探访。

  “藏独”分子卖力表演

  达兰萨拉分上下两部分。下达兰萨拉海拔1250米,居民基本上是当地印度人。通常人们谈到的达兰萨拉是指海拔 约1800米的上达兰萨拉,又被称为“麦克里奥德·甘吉”,这里居住着约8000人,为藏人聚居区。

  《世界新闻报》记者乘车进入上达兰萨拉后看到,由于正处于敏感时期,小镇上除了众多身穿喇嘛服装和藏族传统服装的人,还随处可见扛着“长枪短炮”的外国记者和架着卫星天线的卫星转播车。面对西方媒体的蜂拥而至,“藏独”分子们竭尽全力表现自己。

  从3月9日开始,激进的藏人青年们手提糨糊桶和刷子,忙着在达兰萨拉街头四处张贴宣传“藏独”的标语和口号,有的边挂横幅边吆喝,以吸引媒体的镜头。

  10日当天,“藏独”分子在被当地人称为“大昭寺”的楚格拉汉寺举行集会。集会上,达赖喇嘛继续其一贯分裂立 场,发表了歪曲历史、污蔑中央政府的讲话。集会之后,“藏独”集团又组织“流亡藏人”沿着达兰萨拉主要街道游行示威, 并邀请反华人士进行歪曲历史的藏史讲座和演讲。当天夜里,当地所有藏人还被要求手捧烛火,守夜祭奠。

  与“藏独”分子的雀跃和躁动不同,当地多数藏人似乎对此心不在焉。集会前夜,当记者问一个当地的藏人老板会不 会去参加集会时,老板面无表情,摇头不语。即便在10日的集会现场,争相前来一睹达赖容颜的普通藏人们,也在偿还心愿 后变得兴趣索然。达赖在上面讲话,下面的藏人个个无精打采,偶尔聊聊小天,偶尔打打小盹,会场内时不时还传来由于过于 拥挤或其他小事而引发的骚动。许多西方记者事后表示,当天的活动规模似乎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大,活动内容也毫无新意。

  “流亡政府”总部很破旧

  “藏独”分子外强中干的表演,折射出了“西藏流亡政府”现如今的惨淡处境。在经过一条崎岖狭窄、颠簸不平的山 路后,《世界新闻报》记者来到了“流亡政府”总部所在地。在这个偏僻的地方,只有一座座破旧不堪的黄色小楼,有些墙面 已经褪色,玻璃上沾满灰尘,种种迹象显示出“流亡政府”的惨淡经营和穷途末路。

  尽管“流亡政府”号称自己是流亡海外的13万藏人公认的“中央政权”,但它迄今没有得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 承认。借着这次集会,“流亡政府”再次大张旗鼓地为自己进行“造势宣传”。集会期间,当地“西藏博物馆”的展厅全部换 上了介绍“流亡政府”的展板,详细介绍了其多年来打造的所谓“民主政治和架构”。

  但即便是高调出击进行自我宣传,“流亡政府”依然难挽颓势。由于“藏青会”、“藏妇会”等极端“藏独”组织的 存在及影响,“流亡政府”内部也是矛盾丛生。尽管10日的藏人集会看似是由“流亡政府”主导,但各个“藏独”组织似乎 各有各的谋划。由于各派之间存在意见分歧且互不沟通,导致专门负责媒体工作的“流亡政府”“信息与国际关系部”工作人 员在接受《世界新闻报》记者采访时,竟然说不出近几天都会有什么具体的活动方案。

  看过“流亡政府”总部,记者本以为达赖喇嘛的住所会是另一番景象,但没想到,达赖的居所竟也是如此普通。达赖 住的地方就在楚格拉汉寺的对面,整体建筑为浅黄色。里面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三层简易小楼,外面则围着厚厚的墙和一个终日 紧锁的铁栅栏门。安静的大院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大楼内部更是深不可测。

  《世界新闻报》记者初到这里时,正赶上一队印度警察换防,一度误认为这里是当地的警察局所在地。能让人们将小 楼与达赖联想到一起的,只有门口张贴的一张有关拜见达赖喇嘛要提前预约的告示。

  “流亡藏人”想回故乡

  自1960年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将达兰萨拉“租借”给达赖喇嘛,所谓的“西藏流亡政府”在此建立后,陆续有藏人 翻越喜马拉雅山,来到达兰萨拉。

  由于印度政府分而治之的政策,“流亡藏人”被分散到印度各地。来到这里的藏人各有各的动机:有的单纯为了学习 佛经,有的只为了拜见达赖喇嘛,也有的是在国内犯了罪、为逃脱法律制裁来到这里的。

  然而,来到这里的藏人生活得并不如意。虽然达兰萨拉如今已是国际旅游区,小镇的居民每年都能得到可观的收入, 但“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想法依然是藏人心中永远的痛。

  即便达兰萨拉的很多藏人在印度出生,但他们一辈子都是难民,不能加入当地国籍,也不能永久性地购买和拥有土地 和不动产。因此与当地人相比,“流亡藏人”普遍较为勤劳肯干。他们的职业主要是经商、务农或开小商店。但藏人的勤劳也 引起当地印度人的嫉恨,藏人和印度人之间时而爆发的矛盾冲突成为藏人心中的阴影,因此,很多“流亡藏人”都希望早日返 回故乡。

  一个在达兰萨拉呆了20年的中年喇嘛就有着如此浓厚的思乡情绪。初到达兰萨拉时,他并不会讲中文,但是现在他 每天除了在寺里学习佛法,就是到山上一个台湾老师的课堂去学习中文。他告诉《世界新闻报》记者,尽管中文很难学,但他 还是要坚持下去,因为从不断跟家人的电话联系中他知道,家乡的生活越来越好,“要学好中文,以后我还要回到中国”。

  虽然西方媒体经常批评中国政府在藏区实行汉化政策,可是记者在达兰萨拉接触到的“流亡藏人”中,能用汉语沟通 的人凤毛麟角。记者遇到几个近几年陆续抵达达兰萨拉的藏人青年,他们说不出几句英语,也不能够用汉语流利地与记者交谈 。言谈中记者了解到,这些青年到了达兰萨拉后便被安排到当地的教育系统中,开始接受英语和藏语学习,汉语课程从此荒废 。语言的隔阂与沟通的不畅,势必为未来误解的加深埋下伏笔。

  记者手记

  达兰萨拉充满诡异

  由于大量“流亡藏人”和藏传佛教文化的存在,达兰萨拉素有“小拉萨”之称,前往达兰萨拉探秘的人们,总是对“ 小拉萨”充满憧憬,正如记者行前的心态。

  但是抵达达兰萨拉后,即便是没去过拉萨的记者,都掩饰不住对“小拉萨”的失望。虽然,驻足达兰萨拉,抬头也能 望到皑皑的雪山,感受到那份骄阳炙晒下的寒意;虽然,不时从旁经过的喇嘛、偶尔飘入耳中的佛乐、街边挂卖的唐卡以及达 赖喇嘛画像,都在传递着一种西藏风情,但是,“小拉萨”的味道似乎缺了点什么。

  《世界新闻报》记者所见到的达兰萨拉依然是个普通而又简陋的山城,既没有拉萨那恢弘的寺庙与藏传佛教建筑,更 没有拉萨那浓得化不掉的藏传佛教文化气息。行走于达兰萨拉的主要街道间,破败不堪的道路,年久失修的建筑,让人与这座 小镇产生了几分距离。尽管不时能看到藏人的商铺,找到中国产的辣酱、粉丝、午餐肉,发现中国造的哈达、经幡和佛教用品 ,甚至听到国内流行的藏族歌曲,但时不时出现的印度元素时时刻刻提醒着你,这不是拉萨,是印度。

  尽管被称作藏人聚居区,但是达兰萨拉依然有约一半的商铺、宾馆、网吧、餐馆等由当地印度人所有和经营。行走在 街上,还是不断有印度口音的英语在招呼你“来自哪儿?日本?韩国?新加坡?”走进餐馆,菜单上主要是印度食品。街头、 山间徘徊的也依然有不少脏兮兮的印度乞丐。

  无论寺庙内还是寺庙外,达兰萨拉的“大昭寺”无法给游客宗教圣地的感觉。只有后来在被当地喇嘛引导、围绕“大 昭寺”山下走经的时候,才略微感受到一点拉萨的味道。几乎每天清晨,喇嘛们和当地藏人都会绕着“大昭寺”顺时针走上至 少一圈。在走经的小路上,很多地方还是碎石小径,但几乎都布满了经幡,一些地方还设有经筒,走经的人们一遍遍地转着经 筒,一遍遍地颂着经文。

  即将结束在达兰萨拉的旅程时,记者在当地碰到了从国内青海前来旅游的三个藏胞。在这里停留的六七天里,他们拜 会了藏传佛教派系的一些著名法王,了解了当地一些藏人的生活,但他们拒绝参加当地“藏独”分子组织的各种抗议活动。在 和记者交谈中,他们感慨道:“曾以为他们(‘流亡藏人’)会过得很好。但‘小拉萨’毕竟不是‘拉萨’啊,还是家乡好! ”也许,这是很多“流亡藏人”说不出的心声。(耿海艳)

  《世界新闻报》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世界新闻报

更多关于 藏独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