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骆玉明专栏:执着与通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7日14:05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文/骆玉明

  孔老夫子、玉皇大帝、如来观音、山神水鬼、土地公公,全皆信仰,又全都不甚虔诚

  老子言:“无执,故无失。”这话从字面上解释至为简单:手中不拿东西,也就不会丢失东西 ——“无”是不会丢失的。比喻的意思是:不执守某种观念或主张,也就不会在这种观念或主张上遭遇失败。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因为手中不固定地拿一件东西,所以随时可以拿起任何东西。

  有一部外国小说叫《牛虻》,其中的男主人公自幼虔诚信奉基督教,后来为神父所欺骗,激怒之下,一槌砸碎了耶稣蒙难像,远走流浪,受尽艰辛。若用老子的话说,这便是“有执”,因而“有失”。

  “无执无失”是抽象的道理,可以运用于多种多样的实际情形,所以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

  譬如东汉名将马援论刘邦与刘秀这二位开国君主的优劣,认为刘邦胜过刘秀。理由是:刘邦“无可无不可”,刘秀则行事有节度。“无可无不可”,主要是指刘邦虚怀若谷,凡事不持成见,不固执,能够听取不同意见,择善而从,因势取成。在秦末大动乱中,各路豪杰逐鹿中原,而刘邦以乡村无赖的出身,一无凭依,取得天下,这一点长处是非常要紧的。

  另一种情况就比较可怕。譬如曹操在汉末掌握大权,通脱机变,公然发布命令,要求推举“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显示出蔑视传统伦理的勇气。但是,当孔融屡次与他作对,令他觉得麻烦的时候,他就用“不孝”的罪名把孔融杀了。其实曹操何尝以礼教卫士自居?同样是“不孝”,如能为己所用,就是“贤才”;如反对自己,就是“罪人”。而将自己原本轻忽的教条奉为崇高原则,致人于死地,阴冷中格外透出滑稽的味道。

  “无执无失”最好的表现形态,是通达大度,具有宽容精神。偏执,有时也很可怕。人世间充满矛盾与差异,使其同一是不可能的。偏执的人喜欢党同伐异,凡事与自己的爱好、习惯相左,就不肯容忍。大而言之,世界上有多种宗教,就其本意而言,莫不有救世的精神,而且彼此根柢相通。然而历史上宗教徒杀戮所谓“异教徒”的疯狂与恐怖,却可以完全背离人性。就是在今日,一些多宗教国家和地区仍然永无宁日。小而言之,球迷之间为了支持不同的球队,也会大打出手,彼此砸得头破血流。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司空见惯的。见多识广的人多慈和,就因为他们懂得纷繁的世界不能用单一的道理去解释,承认事物有多样的合理性。

  “无执无失”最坏的结果,是一味圆滑,毫无原则,失去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的热情。人类之为人类,根本就在于能够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创造自身的历史。完全的“无执”,便导致彻底的堕落。五代时期有个叫冯道的,在那个政权更迭频繁的年代做了五朝宰相。这人并没有做过多少坏事,但在中国历史上却以令人讨厌而著名。原因就在于他在每一朝代的新主子面前都能随机应变,讨得欢心,还得意洋洋,自称“长乐老”。

  相反,人们钦佩大唐玄奘和尚,不一定是因为信仰佛教,也未必是因为他的取经、译经活动丰富了中国文化。玄奘为破除对佛教教义的迷惑,置生死于度外,西行求经,根本上是体现了伟大的人类精神。明代散文家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这话也深可体味。人总要有所执着,热情有所倾注,才显得有人情味。

  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当然不读《老》、《庄》。然而“无执”的深义,他们自然而然就懂得。他们很少有坚定不移、界限分明的信仰。孔老夫子、玉皇大帝、如来观音、山神水鬼、土地公公,全皆信仰,又全都不甚虔诚。他们见庙烧香,见神下拜,广种薄收,相信多少会有好处。他们哄神骗鬼,认为烧些纸钱给鬼神,它们就会满足。中国的老百姓也善于应付政府和官僚,无论什么事情,只要看不到实利,就给你随便糊弄过去。他们绝不相信空头大道理,说得再好听也没用。林语堂认为,这是中国式的幽默,想来也有道理。■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