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地发改委主任称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8日01:58  新京报

  一成多居民因矿失业

  黄石2007年10.8 万下岗职工中,来自采掘及加工业的职工,占到了80%

  程德新介绍,资源枯竭的负面效应,其实早就显现。

  上世纪90年代末,大冶钢厂、大冶铁矿等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被动转型。当时黄石关停许多“五小”企业,全市300多家大小矿井合并成34家。

  这一时期,失业人口大批开始涌现,而因长期轻重工业严重失调,他们难以找到和适应新的工作。数字显示,该阶段,黄石下岗分流隐性失业率高达20%—25%。

  根据黄石发改委的数据,2007年,黄石采掘业及初级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7.59万人,占全市工业从业人员比重的92.5%。而截至2007年,黄石市区下岗职工10.8万人,其中采掘业及加工业占80%,到占市区人口的13.5%。

  另一个数字是,2006年起连续三年,大冶失业率分别为11.5%、12.7%、14.2%,其中与采掘业配套的相关产业失业人数超过2万。

  主导产业衰退,经济结构失衡,失业贫困人口增多,一系列问题显现。程德新说,近年来上访群众越来越多,“避免群体性事件,维持稳定发展”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个重要条件。

  2005年,因大冶资源濒临枯竭的情况,黄石曾拟将大冶撤市改区。当年8月6日,近2万大冶人聚集到黄石市政府前,推倒大门,砸毁办公设施,并拦截武黄高速公路。后来中央介入处理,此事方平息,被称做“黄石事件”。

  黄石一官员称,黄石事件后,尽管没再提撤市,但大冶的官员还是感觉到很大压力,“放任资源枯竭的话,资源型城市势必衰败,甚至消失”。

  大冶市委书记曹立明认为,资源型城市贫富分化严重,环境治理压力大,社会治安任务重,要“以经济转型带动社会转型、文化转型”。

  “依赖”情结曾使转型失败

  做了8年发改委主任的程德新认为,黄石经济结构如此单一,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实上,大冶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就曾试图转型。

  程德新介绍,上世纪90年代后期,原材料、金属、矿产和钢铁都有不同程度价格下降。大冶钢厂因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等因素,全面停产改制。

  这一时期,国家早期投资的许多大型国有工矿企业,均陷入困顿,

  “当时工矿市场的不景气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思考,资源型城市必须要转型。”时任黄石市计委主任的程德新称,当时的国企改制,是一次被动的转型。

  黄石转型的这一时期,国家正大力发展汽车工业,“这对黄石和大冶来说是一个好机会,我们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可以形成新的产业链”。

  不过,一切并没有得到顺利进行。

  程德新说,当时的领导,包括他这个计委主任,都有强烈的资源依赖意识,“反正我们有矿,我们的经济总量在全省依然排在前列”。

  而其他的产业没尝试过,“风险太大,税收来得太慢”,最后,黄石放弃了引进新产业。

  做了8年发改委主任的程德新认为,黄石今天经济结构如此单一,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过分迷信了‘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他认为,这导致了上世纪90年代末的转型失败。

  今年两会期间,黄石市委书记王建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增长恐慌”,担心增长速度放慢会影响到社会评价,政府有“恋税情结”,企业有“恋矿情结”。

  他认为,这种“守旧势力”,客观上构成了新型产业成长发育的严重障碍,不利于城市转型。

  压力下的产业转型

  在原发改委主任程德新看来,不转变思想,去除资源依赖情结,仍将是“坐吃山空”

  3月5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黄石在列,而大冶是去年公布的第一批。

  一个前景是,资源枯竭城市将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

  去年大冶被确定为资源枯竭城市后,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了2800万。

  程德新说,黄石和大冶申报“资源枯竭”城市,是希望国家重视曾为国家建设作出巨大牺牲的城市所面临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引起官员和群众资源依赖情结的转变。

  “我们不是资源枯竭到了一点没有的地步,才申请国家支持,是主动求变。”程德新称。

  2006年中央提出抓好“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

  同年6月,大冶黄金湖畔,大冶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召开了一个会议,议题是经济转型。“一旦资源枯竭,一损俱损,百业萧条。经济转型是大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冶市委书记曹立明说,“早转柳暗花明,不转山穷水尽”。

  程德新说,在这次“秘密”会议上,一个新战略浮出水面: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发展钢铁机械加工业等新型产业,逐步实现城市的整体转型。

  大冶的民间储蓄资金达到100亿,居全省之首,如何拉动民间资金已被大冶当成城市转型的一个重点工作。

  2007年至今,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配套产业园、中国500强企业南京雨润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先后落户大冶。

  “资源枯竭是危机,也是发展的契机。”大冶市市长傅继成称。

  2007年,大冶GDP同比增长13%,并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百强县(市)。

  不过,当地政府决策者仍深感忧虑。黄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书记曹立明描述该市经济发展,用的是两条抛物线:一条是矿石采掘量下行线;一条是大冶GDP的上升线。

  大冶GDP上升,与近年来资源产品价格暴涨密切相关,而国内市场因启动内需,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钢铁、水泥、电解铜等需求旺盛。去年大冶采矿业、冶炼及其相关产业在总产值中占79.79%,在工商税收中占66.84%。

  经济增长,依然建立在对矿产资源的高度依赖上。

  程德新认为,转变官员和民众对矿产的依赖思想,并加大招商力度,是转型的根本点。

  “我们不能靠国家来输血,要靠自己去解决问题,形成新的经济支柱产业链,不然即使给你28个亿,你不转变思想,去除资源依赖情结,仍然是坐吃山空。”程德新说。

  “菜贩子”叶松山也在转型中。

  3月15日,他说菜卖不上钱,他已选好投资项目,要办一家稻米加工厂,“现在正在积攒本钱”。

  □本报记者 黄玉浩 湖北黄石报道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资源 枯竭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