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焦点三:海外并购,时机好不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0日11:37  《环球》杂志

  焦点三:海外并购,时机好不好?

  孙飞: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现在很多企业的股权都贬值了90%以上。我觉得现在是买入一些未来具有成长潜力的蓝筹股的好时机。我们可以买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股票,比如美国一些银行和大公司的股价已经很低了,可以考虑进入。在这一方面,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在能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争取进入我们需要进入的领域的国际特大型企业,并争取控股。当然,没有话语权、不具备控制权的不做。在控制风险方面,第一道防火墙是价值评估,第二道是控股,另外还需要警惕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做一些相关的政策研究和投资环境评估。

  通过国家的主权基金投资往往比较敏感,容易让别国有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的联想。因此要鼓励企业自主的投资行为,或把资金分散到一些机构和企业去对外投资。另外,还可以以香港为平台进行对外投资。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它很国际化,也很规范化,没有太多的法律障碍。

  陈凤英:在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在投资方面进行全球布局是很重要的。现在来看中国的一些投资亏损很厉害,比如黑石、摩根斯坦利等,但是不能排除几年以后他们的股价会上升,投资要看长线。以前我们国家没有出去的机会,现在有了,就应该抓住机会。我们要看开一点,该并购的就应该并购。因为可能3、5年以后就没这个机会了。国外企业流动性紧缺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还有资金,那还是应该进去的。我们救了他,自己的企业也扩展了。我们要做的是战略投资,不要用战术性的眼光去看问题。

  孙立坚:在海外金融投资方面,事实上我们之前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用一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了中国投资公司,对外进行投资,希望在保证外汇储备流动性的同时能够创造财富,实现增值。中投购买黑石集团的股份,就是想通过对黑石集团的长期控股来获得收益。尽管这些投资现在的情况糟糕,但这已经是中国外汇储备使用上的一个突破。金融风暴告诉我们,把钱交给别人,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是最危险的,还不如自己去选择企业。但是现在欧美的企业都很糟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现在去并购的话风险很大。

  焦点四:外汇储备与内需有何关联

  孙飞:中国的外汇储备在国外购买了技术,投资了金融或实业,都会间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间接起到促进内需的作用,形成良性互动。

  陈凤英:中国拉动内需,国内的资本不是那么缺乏,不需要动用外汇储备。虽然有报道说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赤字可能高达9500亿,但危机时期的财政赤字我认为还是允许的。

  现在的问题是,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表明,我们的存款很多,储蓄率太高。储蓄率高有社会保障不足的原因,也跟中国人的习惯有关,中国人就是愿意存钱。一个中国人到了美国,跟美国人享有一样的社会保障,他还是会存钱,而不会像美国人一样超前消费。为了扩大内需,我们需要改变一下我们的生活方式。当然社会保障方面也要多做一点,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

  总之,我们刺激内需还是有很多手段的,完善社保制度,增加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减少贫富差距等等。我们还没有到要用外汇储备来拉动内需的地步。

  孙立坚:用外汇储备来扩大内需的说法是错误的。首先,外汇是外币资产,是不能在国内消费的,在国内购物我们只能用人民币。老百姓手里有外币,只能用来购买进口的产品。这种消费不是带动自己国家的生产能力,而是把钱流出去了。我反对靠进口来消费的做法。

  另一方面,将外汇资产大规模分给百姓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我们看到俄罗斯当初把国有企业的所有股权平均分配给了所有国民,但老百姓觉得手里的股票对自己没什么用处,他就要寻求变现,卖给大集团。结果现在俄罗斯只有几家垄断的大集团公司,老百姓手里没有什么股票了。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可能发生。如果每人发几百美元,外币在国内的流动性很差,他就要寻求换成流动性好的人民币。这就会出现外国的一些投机机构来收购这些外币。那么老百姓就可能愿意用分到的外汇资产跟外资机构去交换。这样就危险了,大量的外汇储备集中在外资机构手里,一旦危机出现的时候,可能连政府都抵挡不了这些投机机构。

  国家持有外汇储备的第一大目标是保持自己货币体系的稳定。现在通过分发以后,国家的外汇储备减少了,而通过市场的收购行为,外汇储备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会是一个祸害。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外汇储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