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媒体记者提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3日10:31   央视新闻频道

  提问:岩松你好,我代表新浪网友提问,美国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儿?之前有一个《岩松看日本》,您出了一本书,这一次是否会有一些手记?有的话是以什么形式跟广大网友分享?

  白岩松:美国最吸引我的是什么?美国最吸引我们的恐怕都非常相似,那是我们所有人最常照的一个镜子,不管你说出来了还是没有说出来,因为毕竟是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国家,我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你发现,就像美国人离不开中国制造一样,我们绝大部分的人也离不开,或多或少美国的影子,电影也好,快餐也好,各种观点也好,后来你发现你接受的有的时候你谈论的一些观念不过是美国观念,我们会说是西方的观念,但是其实是来自美国的,所以真正对你有吸引力的不在于具体的哪个点,就在它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为什么它的很多东西会被人接受?但是为什么走到了这一步会被人接受很多东西的美国却依然在曾经他们最骄傲的地方自己摔了这么大一个跟头,还伴着其他的人一起倒下,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这是最值得关注的,制度,制度里面的弊病,我们总相信,这个世界上就两条路,一条是美国所代表的一条路,好像另一条路是社会主义所走过的路,真的是这样吗?中国是不是第三条道路?美国还有没有一条延伸的道路?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非常好奇这些,但是它不一定都在节目里面,我觉得在节目里面只能是一小部分,我只是一个观察者。那么每一次会不会变成书?变成手记?变成交流?会,我们也会去新浪聊天,有一些图片会登在各个网站上,将来我们也许会变成像《岩松看日本》 或者看台湾那样的一本书,寻找更多的沟通,记录下来,因为电视有一点像美国的快餐,吃过了饱了也就过去了,但是如果要留下来它的话,就像中国的某些菜一样,让你一辈子都忘不了,随时的翻阅一下,所以还是希望将来看我们怎么样把这本书做好,希望做一本书,但是不一定,因为都要看,在完成看美国的情况下,才知道原材料够吗?原材料是否能做成好菜?就像我跟一些厨师聊天,我原来一直认为厨师最高的技巧在做菜的手艺上,他说不,每天凌晨去菜市场的时候决定了这一天是否精彩,因为早上的时候他可以看到是否可以看到他需要的原料?

  提问:第一个问题想请问白岩松老师,代表网友问的,是否能请白老师用一句话来表述您对美国的第一直观感受,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美建交30年,这种感受是否有了一些变化?同时第二个问题是想请两位老师给我们回答一下,很多网友非常喜欢《新闻1+1》这个节目,所以想请两位老师聊一下,目前《新闻1+1》开播一年来最大的感受和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王力军:最大的感受是有些东西没想到,我想现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还能有一个《新闻1+1》在这儿能有很大的空间和没有限制的条件下做一些我们想做的新闻,这些新闻我们跟岩松在粗放时期就基本已经确立了,我们一直藏在心里面,但是没有想到能在日常的节目当中时时把心里的一些感受、想法不时地传递出来,能让广大的公众听到、看到,能看到中国这种媒体,我们也能参与其中在往前走,这也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很感谢《新闻1+1》,因为3月24号就是它迎来一周年,没在一周年之前倒下,可以继续往前行,而且态势还不错,这是我最大的感受。谢谢。

  白岩松:《新闻1+1》,我那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最近好像正好今年是,现在是3月份,《新闻1+1》开播一周年的时候,想过很难,但是没想到还很顺,因为隔了一年以后,今年我们新周刊最佳提名《新闻1+1》,过几天综艺节目颁的最佳栏目之一等等,我也得了年度的时评节目主持人,这一切都离不开董倩,我们每天晚上电灯熬油这一个团队在做,在希望和失望天天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做一个时评节目,你必须始终睁着那只眼睛,所有该忍受的东西不出乎意料,但是所有超出了忍受所得到的回报有一点超出预料,所以我希望一切更顺利一些,就像我那天说的,门开了不会关上,而且会越开越大,我非常知道,我非常清楚我们在通过《新闻1+1》做什么

  一句话概括美国,我没法概括,就像我说我不可能一次把美国都看了一样,两三句话大致是这个意思,我对美国,因为我也去过美国,从个体的角度来说,美国是另一个概念,其实美国是不是我最喜欢的国家?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美国不是,因为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我可能更喜欢俄罗斯,因为在我成长中,音乐文化包括各种东西,我是东北人,我是学俄语的,但是美国是一个,不管你喜欢和不喜欢,你都必须去面对的一个国家,而且对全世界的任何国家都是如此,企鹅除外、南极洲除外,这就是美国。一句话,不管你喜不喜欢,这都是你必须面对的一个国家,这就是美国。

  提问:第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岩松,刚才您说到了厨师,这一次《岩松看美国》您是站在厨师的角度还是什么样的定位去看美国?第二个问题,美国可以代表一个西方的文化,我觉得我们中国,尤其是当今的中国,我们可以代表一个东方的文化,在东西文化的交织上,您个人认为这两个文化冲突,或者可融合的地方在哪里?下一个问王老师,因为我们首先是承办了《新闻1+1》的广告独家代理,这一个栏目从开播到现在已经一岁了,我从不同的客户听到很多声音,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很多客户看我们的栏目以后觉得很震撼,觉得中央台能够办这样一档时事评论的栏目,可以说在中央台来讲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为确实我们的话语权代表着国家的机关,所以说接下来《新闻1+1》它的一个走向,因为毕竟是说磕磕碰碰,也经历了奥运、“5.12”,也时时打断我们的一些计划,我的客户以及我个人也非常好奇,接下来在2009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大的发展方向?比如一些重点的事项或者一些重点的角度,也希望您从这个角度给我们谈一下,谢谢。

  白岩松:我们两个是第一次见面,一会儿那个问题留给王力军谈,我说两句,我们开过玩笑,我希望大家看一下,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哪个节目的广告居然如此之长?一个《新闻1+1》30分钟的节目,广告居然超过了4分钟,我很感谢你们的辛苦努力和广告商的认同,但是也差不多了,不能再长了,如果有一天最后每次都是董倩上来说,欢迎收看今天的《新闻1+1》,然后我刚接过来话,董倩就说,好,再见!开玩笑,其实你刚才说关于两个文化的概念,我们每天,其实从我个人来说,我经常去想,中国的下一步是什么?走什么样的路?不管是民主还是自由?还是我们谈论的很多的话题?我们制度的建设?我们要走什么样的路?一个非常简单的容易回答的是走中国特色的道路,但是这个回答我个人认为跟没回答是一样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什么是?怎么样使人的这种权力、自由跟中国13亿人口以及文化的水准,民众的素养有一个最好的结合走出民主、人权、自由这样的道路,其实每一个中国的有一点知识的人或者号称知识分子的人都必须要去思考,这是中国现在的大课题,其实你说中美两国的文化冲突,中美两国非常好交往,中日交往要比中美交往要难,美国人也认为跟中国人的交往要远远容易过跟日本人的交往,多年前有一次我在建国门跟美国商会的会长聊天,他坐在桌子上,他当时就说,我们就可以这样,但是我要跟日本人去交往的时候,不可以,我一定要坐在凳子上,规规矩矩,站着我也要规规矩矩,但是你没发现,美国老百姓、中国老百姓随便,一个中国人,一个美国人可以坐在这个桌子上聊天,不拘小节,特有的文化,我们经常会看不同,我习惯先看相同,中美两国其实从传媒包括很多领域,有的时候我说中国的传媒跟国外的传媒,我说70%到80%是一样的,你不能造假吧!所以我倒觉得现在已经有很多的人在忽悠我们,当然也是在忽悠他们自己,说什么G20,不如说是G2,中国和美国共同的改变世界的难题,中国人听一听罢了,中国人习惯乐观,日本人习惯悲观,我们经常一乐观就信了别人的话了,还是听一听一乐而已,美国继续会是美国,但是中国是什么?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它也许比我们想像得还要更大,更优秀,但是它在完成的过程中,而美国是一个相对的完成态,甚至都有一点后现代了,都有一点快呈现出社会主义的某种迹象了(笑),所以我觉得不要轻易地下结论,中国是一个谜,我身在这个国度里面依然我不知道10年后、20年以后会是什么样,而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就是要让中国更快的找到一种制度的建设以后稳定下来,稳定下来,同时是我们期待的,这两点缺一不可,是我们期待的,同时开始稳定下来,我一直在转引吴小波的一句话,我知道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但是能不能赶紧过去啊?

  王力军:非常谢谢,从开始对我们这个节目是否能受到社会的关注,能受到一些来自媒体之外或者公众之外的其他的市场方面的认可,确实存有疑虑,但是现在来讲,确实像岩松说的,过了,给我们一点空间。

  白岩松:之所以这么劝,其实他们的钱再多,跟我们也没有什么关系,是广告部在管,开玩笑(笑)。

  王力军:我们一直也在想,就像我们陈虻主任讲的,别忘了我们出发的时候,我们想做的是什么?方向是什么?时时我们都在想,搁在心里想就可以了,今天这边有一个1,这边也有一个1,这个节目会办下去。30年以后中国人再起步需要寻找的新的方向是什么?这也是我们节目要寻找的方向,从更多的感性一点的,可能经济处在了所谓的热点,但是经济并不是我们节目研究的或者侧重的一个方向,但是我想,我个人考虑更多的是地方的宪政改革,这一方面可能从我的切身了解和关切度来讲,地方性的政治改革是我们下一步最核心,最急迫观察的地方,包括这一次金融危机当中地方债的发放,对整个中国的政体,宪政改革方面可能都有一种变化。

  提问:刚刚王老师列举了许多关于采访政要的一些计划或者关于美国社会的一些变化或者变迁,有没有打算深入到普通的美国人当中,去一些贫民窟或者一些小酒馆更深入的了解一些美国人更真实的生活。我的第二个问题跟这个节目没有太大的关系,2008年中国电视奖揭晓,脱口秀这个奖是空缺的,我想请您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果?

  白岩松:你问完以后,我还发现你真不用问了,因为我不知道,我没有在做。我觉得任何一个节目都会经历了一段快速成长期之后是思考的时间,一次空缺不代表什么,我们经常会有各种各样奖项的空缺,所以我觉得你将来更多的去采访他们就好了,我很欣赏他们的过去好多年里面所做出的努力,走得太快了,调整一下,对身体对栏目对观众都有好处。

  会不会去小酒馆,首先我们会进普通的百姓家,王力军曾经说过关于房地产的问题,我们要去最小的州,就要看看对于普通的美国人来说,次贷危机对他的生活影响是什么?今年获得荷赛新闻大奖有一张图片,你一看到以为是警匪片,一个警察端着枪在冲着杂乱无章的房门,这一块全部是扔的东西,拿着枪非常谨慎,不对,是由于次贷危机,房供断了,都要让他们强制离开,警察要去看看是不是还有人在抵抗?所以这张照片非常清晰的记录了次贷危机,我想岩松看什么,永远会追寻着这样几个视角,第一个新闻视角,第二个中国历史的视角,我说的不是过去,我们更看重的是中国的未来,我们需要什么?第三个是民间的视角,所以我觉得这几个视角缺一不可,单独哪一个可能都是不对的。

  提问:我们本来想做一个项目社区图书馆,刚才您说您可能会走进社区图书馆,中国目前的社区图书馆和美国图书馆相同之处或者不同之处,或者在金融危机之下,或者您有考虑过没有,社区图书馆您对它的心理安慰的期待,有无考虑?接下来我们所走的是…

  白岩松:其实我想告诉你中国和美国在社区图书馆方面的区别最大的是什么?美国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社区图书馆,而我们正在建设这个过程当中。包括社区图书馆,包括社区医生,包括社区文化的建设,我们都是在边建成熟一点的社区,找社区同时的感觉在建设,所以中间拉开将近100年的距离,不为过,一个建社区和建社区图书馆的距离差100年不为过,中美两国,但是中国一定不会用100年,有的地方会走得更快一些,我觉得中国现在的脚步,随着经济增速继续很快的情况下,有一些速度要慢一点。墨西哥人有一句话挺精彩的,走得太快的时候要停下来,为什么呢?你已经走得太快了,把灵魂丢后面了。我们一定会有一些脚步要慢下来,跟灵魂同步,所以我觉得社区图书馆或者其他的好多的东西,都与这个小小的故事有关,我们一方面要记住陈虻主任讲的一句话,走得太远了,要记得当时为什么要出发?别走得太快了,把灵魂丢得太远,最后分不清是谁的,谢谢,谢谢各位。谢谢。

  主持人:好的,谢谢各位,希望摄制组一路顺风,把要拍摄的东西成功的带回家来,感谢各位,再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岩松看美国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