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曲龙山下的尼姑们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4日10:36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记者山旭|江孜报道

  贫苦出身的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寺庙、宿舍、树林,还有尊敬

  我们是从羊卓雍错经过山南平原一路来到江孜县城的。也许是季节的原因,沿途严重沙化的风景有些触目。在白居寺 门口询问了一下,藏民让我们绕到寺庙的后面。

  那里果然可以看到成片的树林:虽然还没有发芽,但树枝已经茂密得让车辆几乎无法通过。江孜县委统战部部长旦增 欧珠说,这些树是尼姑们种的,如果再晚来几个月,这里就会是一大片绿色。

  树林深处就是江孜尼姑寺。

  她们的地位与一般信徒相当

  如同藏地的每一座寺庙,江孜尼姑寺也有自己的传说。

  14世纪末,一个江孜喇嘛想找个地方修莲花生舍利塔,活佛指点说会有大象告诉他造塔的地点。3年后,距离江孜 县城3公里外的班禅庄园“东吉希嘎”果然来了一头大象:它是印度酋长赠送给五世班禅的礼物。正如预言,大象在某一天突 然挣脱铁链,一路跑到曲龙山下今天寺庙的地点,倒在地上打滚鸣叫。喇嘛就在此修建了莲花生舍利塔。

  寺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旦增曲珍说,这座舍利塔在“文革”中被毁掉了。

  “文革”结束后,一些与班禅大师关系很密切的人,决定恢复江孜境内的两座尼姑寺,其中一座就是久负盛名、据说 创建于五世达赖时期的仁青岗尼姑寺。

  在1959年之前,尼姑在西藏处于一个特殊位置:虽然像喇嘛一样侍奉佛陀,但既不掌握权力,也没有经济上的特 权。

  她们一般被称呼为“阿尼”或者“宗玛”,第三种称呼就是“JO-MO”,这与珠穆朗玛中的“珠穆”同意,因为 这座山峰就是佛母的居所。根据古籍记载,当公元8世纪莲花生在西藏建成第一座寺庙桑耶寺后,寺里已经有30多个尼姑跟 随宗师学习佛经。

  不过,高贵的称呼并不代表女尼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她们中的一位,后来被称为伏藏大师的意希措甲,留下预言般 的诗歌说:“我是一个女人---抵御危险之力甚小;不管我怎么干,我都不会幸福;因为我是个女人,所以要尊奉佛法很难 ,甚至难以为生。”

  在随后漫长而曲折的历史中,女活佛、传奇般的女尼与显赫的喇嘛一样,次第出现。但根据英国学者瓦德尔于19世 纪后期在西藏的考察结果,除了多吉帕姆系统的转世女活佛以外,藏传佛教中女尼的地位大多与一般信徒相当。

  与不允许喇嘛参加农业劳动的规定不同,耕作是尼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部分,这些女人们不得不在尊严和生存间寻求 平衡。1959年之前,外国旅行家在江孜附近的寺庙中还发现,女尼与普通妇女一样赤裸上身在田地里劳作。

  当80年代人们打算重建尼姑寺时才发现,山上尼姑寺原址的环境已经非常恶劣,沙化严重,连水源也没有保证。之 前几十上百年里,女尼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中默默生存。

  最后人们决定就在山下这块有些神奇的地方修建一座新的尼姑寺。家在江孜农村的旦增曲珍是寺庙里的第一批尼姑。 当时,庙里一共有7位尼姑。

  出去看得多了,心就要变

  旦增曲珍说,开始寺庙条件也不好,西藏晚上冷,就是夏天也经常要生火取暖。可是附近这一片山上秃得什么都没有 ,到了冬天连柴火都要从很远的地方运。

  其实,在1959年之前,贫民出身的尼姑大多要回家过冬---天气太冷,寺庙无法保证她们有足够的温暖。

  大约在1989年,寺庙基本安定了下来。主要出资建寺的几个老人给尼姑们留了三句话:一是政治上不要出错;二 是好好修行扩建寺庙;三是在寺庙两边的山上种树。“他们说,庙是江孜人民捐的,绿化改造环境,是为江孜人民造福,是大 修行。”

  尼姑们省吃俭用,从那时起每年都要种将近一万棵树苗。到现在,正好20年。

  旦增曲珍今年也有40岁了,看起来更像憨厚的农村妇女。她穿着一件黑色暗花僧衣,齐腰套着一条红色粗布僧裙。 按照藏传佛教尼姑的惯例,她并没有光着头,而是戴着一顶毛线帽。

  她告诉记者,现在寺庙里有30个尼姑,绝大多数是本地人,有的就是县上的。

  整座寺庙包括颂经大殿、千佛殿、转经殿和两排尼姑宿舍,在接待我们的偏殿里,还可以看到一个冰柜。

  旦增曲珍说,寺庙里有电视和收音机。去年北京奥运会,全寺尼姑在一起收看了开幕式,县委统战部还特意派人来讲 解,不过,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让统战部的工作人员也看得说不出话来。

  前年,相当于寺庙创始人的老尼姑去世了,她留下了非常严格的要求:不得随意离开寺庙。“她说,出去看得多了, 心就要变。”所以,现在即使念经也不能去老百姓家里,而是由百姓带着酥油和钱到庙里来。蔬菜和生活用品,则是由寺院管 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去购买。其实,从江孜尼姑寺走到县城满是商店的街上,用不了30分钟。

  与一般藏族妇女不同,即使年轻的尼姑们也几乎都不会讲汉语。

  在这个小小的寺院里,尼姑们还严格遵守着格鲁派的各种教规:作为必须的修行,每天早上6点到9点、中午1点到 3点,尼姑们都要颂经。

  此外就是坐禅和闭斋。前者大都在寺庙的房间里进行:她们独自端坐于室内阴暗处,不说话、不见客,门上还会做标 记,防止打扰。后者则是尼姑特有的修行形式。每次三天,每月数次。从第一天吃过午饭开始,第二天除饮水外不吃饭不说话 语,第三天恢复正常。

  在江孜尼姑寺还保留有修行洞,经常有尼姑在里面呆上几个月。

  旦增欧珠说,前几天刚有电视台来采访过寺庙种树的事情。看得出来,她对于绿化的过程和意义,表达起来相当熟练 。不过谈起其他问题,她依然腼腆。

  一点点攒下了700多平方米寺庙

  在尼姑们的邀请下,我们参观了整个院落。她们对自己的寺庙显然非常自豪。这里已经有3座舍利塔,最高一座就是 莲花生舍利塔,16米;矮一点的叫英都舍利塔,8米;最低一座叫南木佳舍利塔,4米。

  女尼们的自豪理由很充分。根据19世纪初期欧洲旅行者的记述,藏地许多寺庙中的尼姑甚至没有专门的宿舍,需要 由几家家属合资建一个小房间。许多记载说,女尼平时在家居住,每天定时去寺庙念经和祈祷。而对于那些驻寺的尼姑来讲, 念经以及为他人闭斋,是主要收入来源,报酬有时候与几碗酥油茶相当。

  江孜尼姑寺在县城里有两个小店面,尼姑们闲时织卡垫、做手工,加上香火钱,一年有六七万元收入。就这样,一点 点的积累,占地700多平方米的寺庙,房舍俨然。

  尼姑寺坐北朝南,有一条小河从寺前蜿蜒而过。为了浇树,尼姑们筑了几道小坝囤水,然后用电泵把水提到山上,再 浇下来。每个月浇水的电费平均近2000元,一年浇水、购买和维修电泵的开支,则要两万元。

  不过,刚开始种树时,尼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电费。附近的百姓觉得她们接受了政府的要求,不安心佛事,出 来搞毫无关系的绿化,就有些不恭敬的意见。

  但是过了两年,他们却发现山脚下的这片树林,是风沙天里最舒服的地方。

  旦增欧珠说,现在江孜的其他大寺庙比如白居寺,都开始动员僧人种树,但能得到自治区先进绿化单位的还只有这座 小尼姑寺。不久前,自治区领导来江孜尼姑寺,临走时对县里提了两个要求:一是尽快解决种树浇水的电费问题,二是尽快建 个围栏,防止群众挂经幡损害树木。

  佛教最初在西藏传播的艰难日子里,意希措甲曾经给了莲花生坚强的支持。莲花生大师专门用诗歌赞扬她,其中的一 句说:“现在,你已随心所欲地有了成就,但要努力造福于他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