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报开展的“寻找英雄 渡江胜利暨南京解放60周年”特别报道中,很多经历过渡江战役的老英雄向我们讲述了壮烈的斗争故事。昨天,本报记者在南京新门口社区寻访到了国家一级编导王恭和国家二级演员祁槟,这对曾同乘一条船经历渡江战役的老战友,由此结下了跨越半个世纪的情缘。
■我们的渡江经历
渡江前突击学游泳
1949年,20岁的王恭从华中大学毕业后,分配至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文工团。那个时候,只有16岁的祁槟也在该团。1949年,三大战役我军大获全胜后,军委下令——百万大军必须跨越长江,这也就是如今闻名于世的“渡江战役”。王恭告诉记者,当时由于士兵大都从北方转战而来,不通水性,所以这支大军要想顺利过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游泳。王恭回忆说道,从3月中旬到4月,大伙每天的任务就是学游泳,练水性。“那时可是什么工具都拿来了,门板、脚盆,还有用柳树枝扎成的‘救生圈’!”
突遇降雨干粮变“浆糊”
采访中王恭告诉记者,渡江前部队还面临三个问题,船只、粮食和弹药。国民党烧毁、转移了大批船只,好在有渔民偷偷在江边沉了一些船,部队打捞修理后就当成了渡江的“战船”。如登陆成功,粮食也是个大问题。王恭说,当时部队下令,每人准备3天的口粮,他们就把馒头切片晒干后装到包袱里,就这样备了3天的粮。
在解决了弹药的问题后,王恭所在的部队决定渡江。上万大军坐上了四处征收来的2000多只渔船,仅有几十米长的小船上也挤下了13人。“我当时坐的那条小船只有几米长,我们上海人都不叫船,称作小舢板。”那一天,王恭和祁槟就坐在同一条船上。由于船小人多,江面风浪很大,船上十几个人在“船老大”的指挥下一动不敢动。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到江心时,又突然下起了大雨。“国民党听说我们要渡江后就到处散播,说我们的尸体会向秋风扫落叶一样漂浮在长江上,要把长江水都染红。”但当时大家都暗下决心——誓死渡江。
最终,王恭所在部队顺利渡江。等他们胜利登陆后才发现,包袱里准备的干馒头片已经全部成了烂“浆糊”,即使这样,大伙依然乐呵呵地把“浆糊”从袋子里挤了出来,放上青菜煮了一大锅,欢欢喜喜吃了起来。
■我们的爱情故事
挑选爱人“苛刻”被批评
虽然同在一个文工团,虽然参加渡江战役时坐的还是同一艘船,但那个时候王恭和祁槟却还只是偶然会说上几句话的普通朋友。“我们那个时候都一心想着工作。”祁槟笑着说,当时有两句口号:“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他们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可一点没有想到儿女私情。
随着年龄的增大,开始有不少人要给祁槟做媒,介绍的对象既有战斗英雄,也有地方上的书记,还有部队里的军医……想牵红线的人一拨又一拨,可却没有一个入得了祁槟的“法眼”。祁槟说,她不仅想找个志同道合的,更要是自己喜欢的。因为这个择偶观,部队领导在大会上非常严厉地批评了她,说她是资产阶级恋爱观。
洗尘宴上设“陷阱”
虽然遭受到了严厉批评,但祁槟依然坚持自己的观念。1952年,祁槟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而王恭则被调至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身在朝鲜战场,其中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祁槟非常想念祖国,想念文工团的战友。1953年底,祁槟回到祖国,为了艺术上能得到提高,组织上派她到解放军艺术剧院学习,当她正憧憬着和老战友久别重逢的喜悦时,王恭又被调至舟山文工团去讲课了,于是祁槟又“追”到了舟山。
“现在想想,他那时对我热情得很。”王恭不仅早早地等在岸边,而且安排好祁槟住处后,还为她摆了桌丰盛的“洗尘宴”。饭桌上,心直口快的祁槟向老战友倒起了择偶的苦水,没想到说着说着,王恭突然说了句:“那我们俩交个朋友吧。”说到这,祁槟当着记者的面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我怎么也没想到他会说这句话”。
一只小狗成“媒人”
王恭突如其来的一句话让祁槟有些手足无措,拒绝?接受?“从事业上来说,我和他有着共同的追求,他的确是个不错的伴侣。”但祁槟同时坦言,那个时候苏联电影看多了,总觉得应该找个高大帅气的丈夫,虽然王恭也很英俊,但在个头上却差了一点。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祁槟只能故作镇定继续吃饭。晚饭过后,两人在月光下散步,都没有说话。“突然间,一只小狗窜了出来。”受到惊吓的祁槟本能地靠向王恭,王恭则顺势揽住了她的腰。“我们之前连手都没有碰过。”祁槟又笑了起来说,朋友听说了他们的事,都笑称那只小狗是他们的媒人。1957年,王恭和祁槟在北京喜结连理。
实习生 刘倩 本报记者 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