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主教堂
孔庙
文/片本报记者马峰
【题记】
倘若寻觅老临沂城的影子,你一定要来兰山路走一走。兰山路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它西起通达路,东接东关街,长2100米,是临沂城里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位于两侧的天主教堂和孔庙更是为这条街增添了不少风韵。
【兰山路】几易其名见证历史
漫步兰山路,最常见的是黑瓦盖顶的民房,青砖垒砌的院墙,仅能供一人步行出入的狭窄小巷。进入巷子,抬头仰望,还真有“一线天”的感觉。天刚蒙蒙亮,巷子里就有了很多赶早健身的老人。老人们习惯了走这些小巷,在他们看来,小巷就是他们的过去。
今年82岁的潘玉昌老人说,他祖祖辈辈就住在兰山路上,对于儿时的记忆,他不能忘怀的是小朋友们在一起嬉戏、玩耍。特别是到了夏天,男孩子们最经常去的地方就是北城墙根了,他们尽情地骑在城墙上玩耍,不弄得灰头土脸不会罢休。等到大家被汗水和泥土染成泥人的时候,另一个重头戏又要上演了,那就是洗澡。翻过城墙就是护城河,大家一般称它为小北河。小北河的河水很浅,而且两边都是很大的沙滩。孩子们可以放心地在那里玩耍、洗澡,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回家,就不会挨骂了。
这条路也见证了临沂的历史,曾几易其名。民国时期,称太平路、博爱路;解放以后,又分段命名叫西关街、新建街、文化街、和平街、政治街、兰山街等。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临沂前身即清代兰山县,其旧县署就在这条路上,故命名为“兰山路”。
【教堂】见证一段红色历史
沿着兰山路从东往西一路走来,建于1913年的天主教堂很快走进你的视线。
“日本鬼子来的时候,天主教堂就是我们躲避轰炸的场所。”潘玉昌老人告诉记者,当时日本人侵略的时候,飞机满临沂城轰炸,唯独有个地方他们不扔炸弹,那就是德国人建的这座天主教堂。“一听见鬼子飞机的声音我们就往教堂跑。”
老人说,当时教堂里有个梁神父,每次他们去避难,神父就开始祈祷。
1945年9月,临沂城解放。10月,中共中央研究决定成立华东局,饶漱石任书记,陈毅、黎玉任副书记,当时局机关就设在了天主教堂对过,也就是现在的羲之公园北门附近。新四军的军部则设在天主教堂的后院,与华东局隔路相望。时任新四军代军长的陈毅就在天主教堂后院的二层小楼里办公。
现在的天主教堂,是教友们周末必去的地方,经过多次修缮,它不但保留了古建筑的风韵,而且更加肃穆。
【孔庙】馆藏万件珍贵文物
出了教堂继续往西走,另一座古老的建筑就是孔庙,现在的临沂市博物馆就设在孔庙内。
孔庙,原来称文庙,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地方。据《临沂县志》记载:“孔子庙于宋靖康毁于火。明洪武二年,知府罗希孟重建。正统、弘治、嘉靖年间相继增修,清乾隆、道光、光绪年间重加增修。”
推开孔庙朱红的大门,那两株千年的银杏古树,至今还枝繁叶茂。正面是大成殿,里面有孔子塑像。大成殿后边是明伦堂。
“我当年还在孔庙里上过学呢。”潘玉昌老人说,建国以后,政府多次对孔庙的主要建筑进行修缮,这里一直作为学校使用,校名也由孔庙小学改为五七中学。“原来孔庙前还曾有堵墙,人们要走兰山路,必须朝南拐一下弯。上世纪50年代,兰山路进行了一次大整修,就给拆除了。”潘玉昌老人告诉记者。
1997年,政府专门拨款按照原有格局对孔庙进行全面修复,并把博物馆迁入孔庙,1998年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内收藏文物15000多件,从端庄典雅的古代青瓷到价值连城的金缕玉衣,各种珍贵的文物无一不记载了临沂光辉灿烂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