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梅新育:刺激经济措施宜合理适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31日16:09  中国新闻周刊
梅新育:刺激经济措施宜合理适度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

  提要:在当今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企业走出困境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保护出口产业而不是保护出口企业,应充分考虑刺激经济措施的成本和收益并防范负面影响,不能为了“保增长”而牺牲“调结构”,同时应借鉴经验努力在“危”中寻“机”。

  我们讨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困境,首先需要明确一下指导思想,因为措施有很多,但是不同的措施有不同的作用,甚至也有不同的负作用,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东西?

  第一条指导思想,保护中国出口产业,而不是保护中国出口,为什么要保出口产业呢?在危机时期不能指望保持原有的市场规模,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就算成功。特别是像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产品,我们产能、产量和出口量可能占世界市场80%、90%,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市场容量萎缩到了原来70%甚至50%的话,我们还想指望原来的那种产量和出口量,那恐怕是不现实的。

  尽管我们仍然要保持大规模的出口以利用海外资源和市场,这对于我们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在付出劳动和资源之后换来的只是大量的废纸,前几天伯南克先生的那一项决策已经再次告诫我们这一点。

  我觉得有必要强调保出口产业,而不是保出口企业呢?因为企业有生有死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不能够保证所有的企业都继续生存,特别是在危机的时期,但是保证产业生存、发展,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也应该去努力做的。

  第二条指导思想,不能为了“保增长”而牺牲“调结构”。目前当我们宏观政策的侧重点从抑制过热转向保增长以后,似乎我们的政策出现了全面大幅度的转变,无论是副作用何等强烈的措施,只要打起保增长反危机的旗号,似乎都可以堂而皇之的提出,并且付诸实施,我想这种做法是不好的,不能为了暂时的一些困难来牺牲我们长久的利益,而换来的只会是日后更难以克服的困难。

  第三条指导思想,我们要防范帮助出口企业的措施的负面影响,我非常赞成唯物主义的思想,任何事物都一分为二,当我们在讨论哪些措施能够对我们渡过难关有帮助的时候,我们都必须来考虑它的负面后果,必须对它的负面后果有思想准备。

  第四条指导思想,我们要考虑帮助措施的成本和收益。毕竟我们能够采取的用来刺激经济增长,可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并不是无限的,我们要考虑帮助措施的成本和收益,要选择对我们效用最大化的收益。

  第五条指导思想,要在“危”中寻“机”,任何外部的冲击同时也都意味着在所谓的繁荣时期不能够遇到的机会,如果说,我们的前辈在70年代以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中,已经为利用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促进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了非常光辉的范例,那么我想我们今天更有必要总结前辈的成功经验,创造更加辉煌的范例,“危”中寻“机”的范例。

  根据这些指导思想,我想可供选择的具体措施包括这样一些。

  第一,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为中国企业创造尽可能正常的贸易环境。我们国内的环境很好,保增长的力度,氛围都是完全具备的,但是在国际市场上,我们需要遏制贸易保护主义风潮,像购买美国货这项措施,本来适用于政府采购市场,中国并没有加入政府采购协定,所以这个市场上的既得利益就不多,不必对这个条款对我们构成的现实杀伤力估计过高,我们要做的是防止这个条款无限制的扩大引用。

  第二,利用机遇,为中国企业争取更好的准则。西方国家在繁荣时期希望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强迫发展中国家接受某些规则,在这种危机时期,他们自己的行动显现出这些规则的荒谬之处,我想这也是为中国企业争取更好的规则的时候。争取规则的竞争是最高层次的竞争。

  第三,适度运用财税政策,在财税政策方面,加大出口退税的力度。我想既然我们的财政还有余力,在确保措施不至于引发竞相的财政倾向的贸易战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适度加大出口退税的力度,特别是对先进制造业产品出口退税力度。对加大出口退税力度这些措施的目标定位是什么?我认为不应该指望它成为维持以前我们落后模式的救生圈,应当是期望它成为淘汰海外竞争对手的助手,为什么呢?因为经济危机期间,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和海外竞争对手之间进行的一场淘汰赛,大家都在熬,能熬过这一段的就胜利了,中国企业有更多的优势条件,措施应该起到帮助企业渡过这场淘汰赛的作用,而不要指望它永久性的维持落后的局面。

  第四,产业升级。第五,出口转内销,因为这个本身有限,所以不能期望太高。

  下面我想就升级视角下的认证工具探讨一些看法。

  帮助中国出口企业和出口产业更充分的利用认证工具确实是有必要的,但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不可能允许认证市场完全掌握在外国市场当中,这一点需要明确。

  海外的认证机构都是希望更充分,更大程度的进入中国市场,我也很理解这是一种争取的目标,但是我想,海外的认证机构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所期望的准入目标需要定得恰当一些,不能够定出太大太富有侵略性的目标,如果这样,那么它可能是导致日后非常强烈的反弹。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