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在我国的诸多收购能够所向披靡,从来就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
撰稿·张 静(记者)
商务部运用《反垄断法》对外资并购首次“亮剑”后,网友大感欣慰:“终于‘说不’了。”这被国内一些人士解读为一件尴尬事:“商务部一直试图划清界限,但民族主义者们却热切地将此视为自己的胜利。”而国外媒体亦惊呼这是现代史上最黑暗时代的“幽灵”在全球死灰复燃的又一表现。
“经济民族主义”情绪正在中国泛滥吗?
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入谁手
“1995年,我写了一篇上万字的文章,第一次谈国内外品牌竞争这个话题,其中提到国产轿车、自行车、碳酸饮料、照相机、洗涤剂、化妆品这几个产业基本上全军覆没,都被国外资本控制了。当时我在台上讲,台下群情激动,很多人都掉眼泪。” 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主席艾丰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回忆说。那一年,据中国企业管理协会调查,进口品牌和合资品牌占中国销售市场60%以上的产品,几百种商品和上万种规格。
“活力28”,曾是一个叱咤中国市场的品牌。在连续几年内,沙市日用化工总厂厂长滕继新以每年3000万元的广告费,在全国媒体上轮番轰炸。此后,活力28的销量曾占据中国浓缩洗衣粉市场80%的份额,据说前来提货的车队有时会让荆江大堤一堵好几天。而在它的“典型陨落”轨迹中,“政府的非理性干预、轻率合资、品牌丧失,一个都没有少”。
“当时沙市日化企业内部有很多反对声,认为被外资控股就没有了发言权。但我们缺的就是资金和技术,跨国企业经常以此来诱惑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往往会强迫企业合资,天府可乐、沙市日化都是如此。”艾丰谈道,“这起并购的经手人就是我的朋友,是他极力撮合。当时他认为,有了德国资本的支持,对方又承诺不取消我们的品牌,强强联合后企业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没想到这些只是一厢情愿。活力28品牌如今已经彻底消失了。”
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已有民众强烈呼吁保护民族品牌,亦有人大代表为此在“两会”上提交议案。但在“开放”的主旋律下,他们的声音对全社会的影响微乎其微。
在此期间,中国企业已身处“入世”压力之中。“面对着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国企业家信心不足。他们也知道品牌的重要性,但总担心靠自己这点资本、实力和人家竞争,将来能不能站得住都是问题。于是产生了找家跨国企业来撑腰的幻想。而另外一家企业为了和他抗衡,也得找个外国牌子合资。从根源看,还是‘殖民思维’在作祟,过去军阀混战,都会找个洋爸爸做靠山。而外资企业是用长远战略来对付我们的急功近利,所以我们总是吃亏。即使表面上胜利了,也是胜利的失败。”艾丰认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外一家著名的食品饮料企业为了引诱某国企老总出卖控股权,曾允诺给他高达6000万美元的个人贿赂。
艾丰也认为,在如火如荼的国企“大卖身”的背后,不无企业家个人套利的驱动。“企业改制之后,快到退休年龄的企业家往往会趁着有权赶紧卖,卖了他个人的股份就可以高价套现了。”
关于WTO谈判时中方是否让步太多的争议一直延续至今。在艾丰看来:“加入WTO以后,经过的8年的检验,中国经济发展更快了,竞争力还加强了。总体来说,我们并没有失误。”然而,他并没有否认外资掀起新一轮“攻城拔寨”后,技术没有真正换到,市场却被外资占领了,民族经济的主导权大有旁落之势。
据统计,2003年前,外资在中国并购仅占它们在华直接投资总额的5%,而从2004年初到2006年中,这一比例突然上升到63.6%,增加了近12倍。在众多收购案中,以高科技产业收购宗数最多,以金融业涉及的交易金额最大。
“我看过一个统计,我国每个对外开放产业的前5名企业都已经被外资公司控制。全国最重要的28个产业,外商企业在21个产业中占有控股地位,在39个工业行业中,外商企业在23个行业中占优势地位。”
“引进外资和利用外资这两个概念,对许多地方政府来说是一样的。但一位德国企业家说得好,‘我们认为两国企业合资,谁说了算,谁才是利用了外资。我们引进外资,能够主导它,才是利用了它。如果反过来被它所主导,那就是被它利用了。”
正如一位人士警告:“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入谁手?已成为今天经济理论的最大问题。”
民族产业保护意识觉醒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宏曾说:“我的左脸是索尼,我的右脸是松下。” 面对跨国企业正在加快的攻城略地的步伐,随着乐百氏、小护士、深发展、苏泊尔、蒙牛相继沦陷,直到北京举办奥运会前夕强生还迅速拿下了大宝,人们不禁发问:“中国人的‘脸’究竟在哪里?”
“进入本世纪,尤其在最近三五年,中国民众的民族产业保护意识开始觉醒。中国人从前没有市场竞争的经验,对保护和支持自己品牌的重要性认识得太晚,觉得品牌没了无所谓,我再注册一个。但在与世界的交往中,我们发现,中国制造虽然很强大,因为没有品牌,只能在产业链的末端赚一点微薄的利润。这个问题不仅高层意识到了,更越来越成为民众的共识,开始对自己的民族品牌格外珍视。看到我国那么多知名品牌一个一个被外资收入囊中,大家开始引起警惕,这是一个累积效应。”
企业也有意识地拿起了民意营销的武器来对抗跨国公司的觊觎。2005年,三一重工总经理向文波在博客中力陈徐工凯雷并购案弊端,掀起一场全民大讨论,网民认为是这篇博客文章“最终搅黄了这场并购”。
但一位呼吁民族产业保护的人士向记者诉苦:“我的言论在业界的反应很负面。知识精英大多数都认为我们是打着民族旗帜煽动民族情绪,是对改革开放的否定与倒退,甚至连并购企业的工会主席都劝我别与网上愤青为伍,不要闹出行业笑话。”正如另一位企业老总所言:“你既然开放了,就别太狭隘地去说民族品牌。”
中国欧盟商会在其发布的年度白皮书《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2008/2009》中,也将中国的经济民族主义列为一大问题。中国欧盟商会的主席伍德克将其解读为:“经济民族主义最初是由相关利益团体挑起的,他们试图将外国人排除在外,以免受到竞争的烦恼。”
艾丰认为:“有人认为全球化之后,资金跨国了,产品是世界通用了,就没有民族经济了,但我不这么认为。实际上民族经济最核心的是民族资本,而在可预见的100年内,资本的第一归属还是国家。正如陈云所言:对外开放不等于丧失自我。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源整合的全球化,但经济利益并没有全球化。每一个国家都希望通过全球化获得本国利益最大化。如今很多人混淆了民族主义和民族利益两个概念。我们作为一个民族的成员、企业、政府,难道不应该关心民族利益吗?奥运会是‘体育无国界,奖牌有归属’。经济上也是一样,‘市场无国界,品牌有归属’。”
1986年,英国爵士詹姆斯企图敌意收购美国固特异轮胎公司,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詹姆斯被参议员们斥为“工业海鲨”、“用心险恶”,最终在全国舆论一边倒的支持下,成功击退了这场并购。1999年美国沃尔玛想收购法国家乐福,法国政府则迅速撮合了家乐福与另一家本土超市合并。2005年,当美国百事可乐打算并购法国达能公司时,法国总理德维尔潘正式提出“经济爱国主义”,表示要不惜一切力量阻止这场并购。法国有人仿照《马赛曲》的歌词,唱道:“起来,祖国的儿女,我们的企业处于危险中。”正是在全国民众的愤怒声讨中,百事可乐终于未能如愿。此后,法国专门立法,规定11个行业不许外国公司染指,20家著名品牌公司为特别保护企业,反对外国对其收购兼并。
反观中国,发改委体改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梁曾担心:“如果对各行业的这种无孔不入的外资并购,如此放任下去,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已经没有能力对任何一个行业和市场拥有发言权。国家的经济政策将失去根基,国家的经济主权将丧失殆尽。”
“国家经济安全有硬安全,比如国防、经济命脉,这个容易理解;还有软安全,就是经济的主导权。如果中国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外商控股,政府不就被架空了?外国资本掌握了经济之后,接下来第二步就可以收买政客成为代言人。”艾丰说。
去年爆出的郭京毅案敲响了警钟。商务部虽然在2003年和2006年先后推出《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和《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两部法规,但经常被学者指责规定不够明确,操作性也不强。直到去年郭京毅案发,才令人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收受了外商贿赂,在法律上故意留的“后门”。外资在我国的诸多收购能够所向披靡,从来就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