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访中华慈善新闻奖发起人:传播慈善文化是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1日12:05  新华网
专访中华慈善新闻奖发起人:传播慈善文化是责任
  新闻奖组织委员会副主任、新华社原副总编辑徐学江接受中国记协网和新华网传媒频道专访 高国全 摄

专访中华慈善新闻奖发起人:传播慈善文化是责任
徐学江谈媒体责任。高国全 摄

专访中华慈善新闻奖发起人:传播慈善文化是责任
徐学江接受专访。高国全 摄

  中华慈善总会主办的我国首届(2008年度)“中华慈善新闻奖”的评选工作已经启动,征集参评新闻作品的工作在2月下旬全面展开。 随着评选工作的逐步推进和全社会对慈善事业参与热情的日益高涨,“中华慈善新闻奖”受到我国新闻界和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记协网和新华网传媒频道对“中华慈善新闻奖”持续关注,并陆续推出相关新闻,被多家媒体转载。同时,我们也收到不少网友的留言提问,希望能进一步了解这个奖项和奖项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带着网友关心的问题,近日,中国记协网和新华网传媒频道对“中华慈善新闻奖”发起人之一,新闻奖组织委员会副主任、新闻界慈善志愿团执行总干事、新华社原副总编辑徐学江进行专访,独家揭秘我国首个慈善新闻奖创立和首个新闻界慈善志愿者团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设立“中华慈善新闻奖”:发挥媒体优势,推动慈善风气

  记者:"中华慈善新闻奖"这个想法是从何而来的,设立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徐学江:首先我代表“中华慈善新闻奖”组委会和中华慈善总会新闻界慈善志愿者服务总团向新华网表示感谢。新华网对慈善奖,对于我们搞这个慈善活动支持非常大,非常实在。

  设立新闻奖主要是根据我们国家慈善事业形势的发展以及我们媒体界的需要提出来的,不是凭空的。如果以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为一个标志,到今年刚好15年。中国慈善事业最近这几年发展较快,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慈善事业起步晚、发展滞后。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务院在汶川大地震后要求慈善机构和组织,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慈善资金,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救助活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把慈善列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12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华慈善代表大会上讲话强调,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国慈善事业,需要各方面的热心支持和鼎力相助。

  中央要求很高,但是我们的现状离中央的要求差距很大。我们的慈善规模还是比较小,去年是一千亿人民币,应该说是历史最高水平了,但是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一般发达国家慈善这一部分的款项占到GDP的7%左右,而我们国家才不到1%(按去年的标准也不到1%)。

  慈善是千百万人参与的事业,需要社会广泛参与。慈善风气的形成就和媒体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我国,媒体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大的。加快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推动慈善文化传播和建设,不仅是慈善机构、组织和慈善工作者,而且是全国人民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全国媒体和媒体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

  我被推荐到中华慈善总会,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跟媒体界有广泛的联系,我们这一代人在新闻界工作了几十年,要我们来就是发挥媒体的作用。我们认为,促进媒体对于慈善风气的推动作用,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设立“中华慈善新闻奖”。

  把媒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当然有很多措施,但是“中华慈善新闻奖”是一个最重要的措施。这个活动对这些年来在慈善报道方面做得好的媒体和新闻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来激发媒体记者们的积极性,肯定他们的努力,推动媒体更多地关注慈善。媒体对慈善报道的多,就是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这个奖项就像杠杆、撬棍一样,能够花比较少的成本和力量就把这个事业动员起来,把媒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也就是设立“中华慈善新闻奖”的初衷。

   “中华慈善新闻奖”四大特点:首创性、民间性、权威性、公正性

  记者:和我国新闻界其它奖项相比,“中华慈善新闻奖”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徐学江:首先,首创性。慈善新闻奖在我们国家是第一次设立,我们在征求各方意见的时候,包括原来的主管部门,都对我们很支持,觉得这个奖项意义很大。

  其次,民间性。我们这个慈善新闻奖是中华慈善总会的名义来主办的,承办主要是志愿团来做,中华慈善总会是一个慈善机构,虽然和政府有联系,但毕竟不是政府机关,加上我们这些志愿团的成员都是新闻界的退休人员,以志愿者的身份组织参与工作,所以有民间性。

  再次,权威性。志愿团的这些人多是曾经在新闻一线长期工作过的老新闻工作者,大多还担任过重要的领导岗位,有较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可以保证慈善新闻的评选具有权威性。

  另外,公正性。我们都是离退休的老同志,跟参与评选的各方无利害关系,可以保证评选的公正。

  到目前为止,全国有几十家媒体对这个奖项进行了报道,有500多家媒体收到征集参评作品函。媒体为什么有这么高的热情?就是因为他们支持这个事情。最快的媒体一个星期内就把参评稿件寄过来了。人民日报也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就把参评作品发过来了。所以我们这个活动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大家广泛支持这个事情,认为这是好事。

   “慈善元年”,媒体慈善报道有了质的变化

  记者:有人说2008年是“慈善元年”,还有人说“5·12”大地震极大地传播了慈善文化,您怎样看?

  徐学江:你刚才提到2008年是“慈善元年”,我赞成这个看法。2008年慈善事业发展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可以说加速了慈善春天的到来。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在抗震救灾斗争的过程当中,中华民族的“善”得到了空前的张扬。我们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捐助活动就是这次抗震救灾,慈善所捐得的钱对于灾区重建和人民的救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里面的捐助有来自政府的,更广泛的是来自民间,真正体现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从另一个方面看,媒体传播的声势也是空前的。建国以来我国有两次大地震,当年唐山大地震时我是第一线记者,我有着非常深刻的感受。但是就媒体而言,从对人民的教育、对大善的传播远远没有这次“5·12”大地震影响大。那个时候传播手段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虽然当时也有很多感人的事迹,但很多老百姓不知道,多是一些笼统的概念化报道见诸报端。而“5·12”大地震发生以后,电视、广播、网络等从早到晚滚动发稿持续了好几个月。在这次抗震救灾当中,我觉得媒体对善和爱的报道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再加上胡锦涛同志去年年底以总书记、国家主席这样一个最高的身份在全国慈善代表大会上专门讲慈善,对抗震救灾当中中华民族慈善精神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进一步号召要发展慈善事业,包括新闻界要发挥优势对慈善事业进行传播。这也是我们党和政府最近几年来对慈善事业重视、关注的一个最集中最高层次的表现。综合几点来说,把2008年视为“慈善元年"是有理由的。

   传播慈善文化是媒体人的光荣和责任

  记者:您曾说过“慈善事业是最令世人感动的事业,传播慈善文化是媒体人的光荣责任。”您怎么理解慈善、传媒和媒体人之间的关系。

  徐学江:慈善和媒体这一对关系当中,我侧重讲媒体对慈善的责任。其实我们国家有很多非常感人的慈善人物和事迹。在老百姓当中有那么多的慈善人物和慈善行为,这些信息怎么让更多的人知道?媒体的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媒体的广泛传播,逐渐在人们的头脑里就有了“慈善”的观念,人心向善,社会风气自然就会更加和谐。媒体要自觉地认识到这种社会责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慈善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