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兽首回归大戏之外 中国文物正在大量流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2日10:19  南方周末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丁补之 实习生 谢小红

  在耗费五年时间,写作《谁在收藏中国》一书的过程中,吴树调查走访了多地。在罗湖、大连、杭州等地海关,工作人员介绍说,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海关的物品检查量大得惊人,抽检比例一般在5%。而据他对相关案例的统计,仅仅4个海关、一天时间、5%的抽检,总计查扣了15512件文物。他的问题是:“假如按照所有海关、按照一年365天、按照100%的查验比例推算,中国文物每年会流失多少?”

  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近三十年来,文物的被盗走私是史无前例的,现在形势是非常严峻。”李晓东说。他的头衔是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此前曾任职国家文物局。“海关太多,渠道多了,集装箱太多,而技术瓶颈限制,查获的大多是因为接到线报。”

  一位在国家安全部门工作的朋友对吴树坦言:“中国流失的文物已经形成国际化一条龙经营。从盗掘到走私,直至出现在国外交易市场,常常几天之内就可以完成。”

  针对流失文物,目前的现实回流途径是,通过法律、外交的途径和相关国家或者持有文物的个人进行协商,然后可能采取相应方式来加以解决。这些都是在国际公约的框架下进行,国家反对以参加拍卖的形式索回历史上流失出去的文物。

  中国曾先后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1995年《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而一个现实是,作为撰写相关国际公约的中国参与者,李晓东称,国际公约的效力存在于公约生效之后,在缔约国之间,对此前的流失文物却没有追溯力。目前的公约仅提到不承认生效以前的文物流失是合法的,至于采取什么措施去追索,不进行限制,但也没有具体规定。

  对于现在流失出去的文物,我国是根据法律和外交的途径,再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和海关组织的支持协助来完成。对于历史上流失文物的追索则非常艰难,第一是现在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可遵循的国际公约;第二是即使有了公约将来提供证据时也会非常艰难。“追索相较过去的和现在流失的文物,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现在。”李晓东认为,重点放在现在,可以跟国内打击走私贩私活动相结合,既堵住出路又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至于历史上流失的文物,李晓东的建议是先做一些准备工作,“明确归属,建立档案,合作研究,公众共享”。具体包括,第一,分门别类建立信息档案。这一方面国家有关文物部门已经在着手进行;第二则应把有关的资料整理后出版,记录在案,以此存照;第三,有计划地把相关资料进行双方分享共同整理,目前敦煌研究院就在做这个事情;第四,可以办些展览对公众普及。

  “历史的人做历史的事。我们这代人不可能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上百年的问题一天就解决,只有一代一代地把这个工作做下去,有的才会逐渐得到解决。”李晓东说。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