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SMG深度105专题 > 正文
【解说】
2009年3月16日,浙江大学对引起全国轰动的“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公布调查结果,原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作为第一作者的8篇论文,存在剽窃、抄袭、一稿多投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事件当事人贺海波以及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理实验室主任吴理茂,药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长李连达,均受到了开除、撤职和解聘等惩戒。
【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杨卫
我们这次就是进一步追加开除贺海波作为行政处分,那么关于吴理茂老师呢,他具有监管不力,并且被署成通讯作者,我们决定是给他撤销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的职务,并且解除他跟浙江大学的聘用合同。李(连达)院士在学风监管方面有责任,所以我们不再续聘李(连达)院士作为药学院的院长。
【解说】
而此前一天,在全国“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向外界发表了其上任以来措词最为严厉的“学术造假”讨伐檄文。
【同期】教育部部长 周济
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要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依据法律法规,对违规者予以惩处。
【演播室1】
各位观众大家好,这里是电视评论节目《深度105》,周济部长的“零容忍”的表态,就是由轰动一时的原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所引发的,目前长达五个多月的学术打假风暴已暂告一段落。然而人们发现,“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依然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疑点:比如作为事件的主要推动者,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戴德哉为什么要举报自己曾经的爱徒?而另外两个核心人物李连达院士和吴理茂主任,到底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李连达与吴理茂又是什么关系?《深度105》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首先前往中国药科大学所在地南京展开了调查。
【解说】
几经周折,一直对媒体保持缄默的中国药科大学博士生导师戴德哉教授,在自己的实验室接待了我们。戴教授今年已经75岁了,是国际著名的药科专家,这是他在揭露“贺海波论文造假”后,第一次允许媒体进入自己的实验室。
【采访】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戴德哉
应该说在发现这个问题上面,主要还是在美国的一个国际心脏病学杂志,它有一个副主编,他发现了这个文章跟我们的一篇很相近的。
【解说】
2008年10月11日,正在成都参加学术交流会的戴德哉教授突然接到美国《国际心脏学杂志》副主编山德·韦兰斯的电子邮件,山德·韦兰斯教授说,他发现戴德哉实验室投给他们的论文,与已出版的英国《植物治疗研究》的一篇论文十分相似,希望得到说明,信中还附有两篇论文的全文,这让戴教授非常惊讶。
【采访】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戴德哉
他说发给我全文,让我来判断是怎么回事,而且特别强调他不意味着我的文章有问题,他深信不疑我不会有问题,但是他是一个副主编,因为我这个文章跟人家这么多接近,而且出版过程当中他说我回答他的问题以后,回信以后,他要向主编说这个事。
【解说】
戴德哉审阅后发现,那篇发表在英国《植物治疗研究》上的论文,涉及到的数据与图表与自己实验室的论文几乎完全一致。而那篇论文的第一作者,竟然是曾经师从自己三年的博士生贺海波。当时的贺海波,已经在几个月前被浙大聘为副教授。戴教授心里非常清楚,贺海波涉嫌剽窃,而且还抢先发表了出来,这让戴老先生十分被动。
【采访】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戴德哉
这样的情况下他(美国方面)第二封信又来了,他(美国方面)前面客套就没有了,直接就催促要写信给两个主编把这个事情要讲清楚,否则影响这个文章的发表。如果说我们不澄清的话,那就是说他们在先我们在后,那我们抄人家的,抄他的,就是这个事情,就是我们医药大学抄浙大的。
【演播室2】
摆在戴教授眼前的事实就是,如果拿不出别人抄袭的证据,那自己就要承担剽窃的罪名,几十年的学术声誉将毁于一旦,同时自己的两名已被美国某药理实验室选中的学生,也肯定会被拒绝。而对于贺海波,用“爱恨交织”来形容戴教授的心情一点也不为过。2001年贺海波考取他的博士生时,戴教授对这个来自湖北农村的孩子,无论在学术还是生活上都是关爱有加,2004年贺海波博士毕业,戴教授还亲自将他推荐到浙江大学。但是戴老先生精心培养的贺海波,却是一个学品不端的人。
【解说】
戴教授说,早在2007年,他就发现贺海波存在剽窃问题。当时,英国的一家杂志邀请他帮助审阅其研究领域的一篇论文时,戴教授不敢相信,这篇论文的作者竟然是贺海波,因为论文的数据、论证都是剽窃自己实验室的,为此戴教授对这位昔日的弟子进行了严厉批评,并告知那家英国杂志不予发表,但贺海波却不以为然。
【采访】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戴德哉
当时他没有接受教训,他在否认,他没有来造假,而且也讲了一些好像我对他的教育他都记得怎么的,蒙混过关。那个应该说确切地讲,我们感觉到他有一些不端的行为的迹象。
【解说】
但是,考虑到自己学生的前途,戴教授批评过他后,并没有将此事公之于众。而时隔一年,同样的剽窃恶行竟然再度发生。经过一番痛苦的心理斗争,戴德哉教授决定将此事通报浙江大学。还是出于爱护贺海波,他先给浙江大学药学院发去了一封电子邮件,希望能内部处理这一纠纷。
【采访】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戴德哉
虽然我的信上只说有剽窃之嫌,没有说就是剽窃我什么,但是我就跟他讲清,你判断,正像美国人叫我判断一样。
【解说】
浙江大学药学院收到戴德哉的邮件后,向学校领导作了汇报,浙江大学随即也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小组,对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进行调查。贺海波很快就承认了剽窃、抄袭的行为。调查表明,问题远比预想的要严重。
【采访】浙江大学药学院常务副院长 曾苏
贺海波到目前为止被我们发现的是8篇,他的(论文)有的是全部抄袭,有的是部分抄袭,有的是一稿多投,有的是数据上重复使用,张冠李戴等等问题。
【解说】那么,贺海波又是怎么拿到戴教授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并抢先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呢?戴教授的助理戴茵道出了其中的秘密,原来,贺海波曾经“戴门弟子”的身份,给他盗取数据提供了便利。
【采访】戴德哉教授助理 戴茵
我们保存数据的地方是在戴老师的办公室里头,这个数字是书面的不是电子版的,我上头还注明不给复印,只可以在办公室看不可以拿出去的,但是他们师兄师弟师妹之间他们就随便了,因为我们这样子规定他们不做,他们自己情面难却,就自己做了这个事情,所以我现在开始规定,我们的学生如果发现哪个学生抄哪个的,那你们各50%的责任,现在是这样的规定了。
【解说】
2008年10月23日,在确认贺海波剽窃之后,美国的《国际心脏病学杂志》和英国的《植物治疗研究》发表联合声明,撤销伪造论文。2008年11月,浙江大学决定撤销贺海波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随后,“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的另外两个核心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理实验室主任吴理茂也浮出水面。因为贺海波的8篇造假论文均有这两个人的署名,且通讯作者都是吴理茂,而按照规定,通讯作者是要对学术论文原始数据、论据、观点的真伪负全部责任的。
【采访】浙江大学药学院常务副院长 曾苏
从常规上讲,(通讯作者)是这篇论文的思想的发明人,是他实验的设计者,所以他要对整篇论文的真实性和它的创新性负主要责任的。
【解说】
为了进一步弄清事情的真相,浙江大学责令当时在美国进修的吴理茂即刻返校,协助调查。而吴理茂和李连达院士均表示,是贺海波盗用了他们的名字,署在了论文上。
【演播室3】
戴德哉教授本来希望通过内部处理的方式,一来按照美国《国际心脏学杂志》的要求出具一个说明材料,避免自己声誉的受损;二来呢,警告一下贺海波等人的学术不端行为。家丑无需外扬,毕竟贺海波也是自己的弟子,事情传出去自己脸上也无光。事情似乎也正朝着双方希望的“内部解决”的方向发展,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2009年2月9日,戴德哉教授突然又在博客上刊登了题目为《关于浙大药学院贺海波科学论文造假事件的发现》的博文,把整个事件公诸于众了。为什么在事情发生3个多月后,戴教授又要选择向社会公开此事呢?
【解说】
原来,就在事情似乎要告一段落时,2008年12月,事件的核心人物之一、造假论文的通讯作者吴理茂给戴教授发了一封电子邮件,邮件中很不礼貌地说:贺海波之所以行为不端,与其读博期间的导师有必然的关系,矛头直指戴德哉。此后,另一位核心人物李连达院士在接受采访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并于12月28日写信给浙江大学,强调贺海波的研究与他的课题毫无关系,属于中国药科大学的课题。吴理茂和李连达的表态,使得戴教授决定将此事公诸于众。
【采访】戴德哉教授助理 戴茵
因为这个事件对戴老师来讲还是受到了不少的冲击,无论是工作或者生活,都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解说】
事件重新被推向了风口浪尖。戴教授远在国外的儿子也愤怒地表示:要动用法律手段还父亲一个清白。为了平息事端,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带领有关人员专程前往南京,向戴德哉教授说明情况、取得谅解。李连达院士也派秘书李贻奎赶往南京,当面呈交了李院士的亲笔道歉信。
【采访】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戴德哉
李院士后来讲得很明确,贺海波是做他的课题,他给他一个子课题,这个问题就行了。
【解说】
目前,贺海波和吴理茂两人有如人间蒸发,谁都不知道他们的下落。通过调查,记者对"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所涉及的人物及其复杂关系,终于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图表):贺海波是戴德哉的博士生,吴理茂则是李连达的博士生,两人分别由各自的导师推荐到浙江大学;到浙大药学院后,贺海波和吴理茂又同为李连达院士的博士后,两人都承担着李院士的研究课题。2008年7月贺海波博士后出站后,凭借着剽窃的8篇论文顺利留校,并被聘为副教授,被开除前一直在中医药理实验室工作。而吴理茂则被李连达提名担任了中医药理实验室主任,全面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工作。
【采访】浙江大学药学院常务副院长 曾苏
因为李院士他的身份是我们的兼职院长嘛,所以这边实验室的工作就交给吴理茂老师负责了,所以吴理茂老师是这个研究室的主任嘛。那么他的所有的实验室的所有的科研活动和研究生的培养,都是由吴理茂老师来负责的。
【解说】
据药学院的学生反映,李连达院士平时住在北京,很少光临学院,要联系李连达必须要通过吴理茂,吴理茂就是李连达的代言人。
【采访】浙江大学药学院常务副院长 曾苏
李老师不在嘛,就是他来协助指导,有些事情通过他来向李老师汇报,然后再指导学生工作。他们这个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研究,其他研究室可能就没有这种情况。
【演播室4】
据实验室的学生反映,吴理茂要求每一个学生发表论文都要署他为通讯作者。此前一直自称被贺海波盗用名字的吴理茂,甚至还将这些造假论文列入了他本人申请的2007“新星计划”和李连达课题组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呈交的进展报告中。经调查核实,除了贺海波的造假论文外,这个实验室在过去的两年中,还有12篇论文涉嫌造假和剽窃,因此仅用不知情和被盗用名字无疑很难服众。
【解说】
由于吴理茂具体负责实验室的工作以及与李连达院士本人的联络,那么,兼任院长的李连达院士,到底是否了解发生在实验室的诸多剽窃事件呢?记者电话联系了李连达的秘书李贻奎。
【电话采访】
李连达的秘书 李贻奎:李院士不接受任何采访,对你说的事无可奉告。
【解说】
记者调查发现,贺海波在2008年1月到2008年8月这七个月时间里,先后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7篇论文,平均一个月就有一篇。
【采访】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博士生导师杜冠华教授
这些实验都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能完成的。
【解说】
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博士生导师杜冠华认为,科学研究是一个相当严谨的过程,在药理学领域,一篇论文的形成需要四个阶段,首先是创新思想的形成,其次是进行实验,然后形成学术论文,最后才是学术刊物审查、修改发表,周期通常相当漫长,几年发表一篇论文都很正常。
【采访】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博士生导师杜冠华教授
同样一个实验要重复多次,有些动物实验比较复杂,可能一次实验就要做很长时间,几个月,有些慢性实验可能做得更长,还有一些实验为了说明这些问题,不是一个实验能解决的,要用多个实验一块来说明这个问题。
【解说】
七个月之内违反常理地发表七篇药学论文,竟然没有人怀疑其中的真实性,既是贺海波的领导,又是论文署名人的李连达和吴理茂无疑难辞其咎。杜冠华教授认为,类似的论文造假近年在高校时有发生,问题的根源在于目前各高校普遍以发表论文数量为主、重量胜过重质的考核导向,无论是职称晋级、申请经费还是评估成果,都需要一定数量的论文发表,这导致不少人在学术上急功近利,抄袭、剽窃、虚假挂名等等便不可避免。
【采访】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博士生导师杜冠华教授
出现这些情况不是偶然的,你无论怎么查,只要是这个环境不改变,还有人再试,他会抱着侥幸的心理去试。从多管齐下,从一个大的氛围上来共同来做个事情,比方说我们评估科学成就的问题,评估科学家的问题,评估他对社会贡献的问题,以及他的晋升呀,提职称呀等等,怎么更科学一些。
【解说】
目前,遭受学术信任重创的浙江大学正重拾“求是”的校训,全面改革不适应学术发展的制度和规定,并开设师德自律讲座,以图从源头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再发生。
【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校长 杨卫
就是你写一篇造假的论文,这篇论文一年发现不了,两年发现不了,10年发现不了,20年总有人会给你发现了,发现完了以后你的代价是非常非常沉重的,你那时候可能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人了,但发现了这样一个东西,你年青的时候有一些学术不端行为,马上就会演化到对你自己事业的毁灭性的打击,这个达摩克里斯剑就悬在每个人的头顶上。
【演播室5】
目前,由国家教育部主导的学术清洁工程正在全国高校全面展开。教育部部长周济说,将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评审、成果鉴定程序,实行信息公开,增强科研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在舆论氛围上对学术不端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使违规者身败名裂、得不偿失。好,这里是电视评论节目《深度105》,接下来是精彩的《非常道》。
编导:王晓明 摄像: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