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近日“上海车牌拍卖制度将淡出”传闻的影响,日前进行的上海市3月份私车额度拍卖价格应声而落,平均中标价较上月大跌5842元,降至3万元以下,为今年最低价。
因“取消传闻”而骤跌,因投放量收紧而急涨,追溯上海车牌拍卖15年历史,这样的情形屡有发生。在外界看来,被喻为“最贵铁皮”的上海车牌,其价格涨跌与各类政策、背景、传闻的相关性之高、敏感度之强,着实耐人寻味。
在上海一些新车车主眼中,上海车牌拍价俨然就像一只脆弱而尴尬的“小兔子”——时时警觉于政策的风吹草动,折射的则是这个“全国特例”制度深藏的尴尬。
车牌价成了“政策晴雨表”
3月份上海车牌拍价骤跌,原因何在?
外界普遍的理解,是由于两个因素交织:一是前不久,上海市有关部门负责人透露,未来上海车牌拍卖制度会逐步改变,取消拍牌将是长期的方向,消息传出后,当地旧车交易市场上的二手车牌价格闻风而动,从3.4万元左右跌到了2.8万元左右,不少新车车主普遍看跌本月车牌拍价;二是此次拍卖投放额度增加至6000个,是去年8月份以来单月投放量最高的一次。
纵观上海车牌拍价15年来的几次大幅涨跌,似乎凸显了一个规律:车牌拍价的涨跌,与私车消费、宏观经济等因素都有关联,但受到最直接、最明显影响的因素,便是政府对私车牌照管理政策的波动和投放额度的变化。
跌:2004年5月,由于时任商务部官员提出上海车牌拍卖制度有悖法律,坊间“取消传闻”导致当月最低成交价从4月份的44200元骤跌至10800元。
跌:2005年9月,上海车牌拍价首度跌破3万元,为28927元。经历了前几个月的疯涨之后,上海在8月份下发《关于加强本市机动车额度拍卖市场管理的通知》,遏制不合理上涨,并加大了私车额度的投放量。
涨:2006年8月,上海私车车牌两年多之后重登4万元大关,达40495元。分析认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上半年额度控制较严,而私车消费有所回暖。
涨:2007年10月,上海车牌拍价刷新历史最高记录首破5万元,达51000元。就在拍卖两天前,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在回答“未来上海是否会限制车牌价格”提问时表示,目前主管部门没有发布私车额度拍卖相关政策改变的信息。
跌:2008年1月,上海车牌拍价最低中标价暴跌至8100元,下跌幅度达41900元。而就在2007年末,这一价格刚刚攀至5.6万元的高峰。暴跌的原因在于1月7日,上海宣布调整车牌投标拍卖方法,打击“经销商指导价”,并公开处罚了8家哄抬价格的汽车销售企业。
涨:2008年10月,此前基本保持在每月7000至9000个的投放量,当月骤减至5000个,车牌拍价随即出现“意料之中的上涨”。
上海车主金凌勇说:“车牌价格对于政策波动太敏感了,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它。”
涨跌两难的尴尬
一次次涨涨跌跌,牵动着民众对这个“全国特例”制度何去何从的关注。
上海是国内唯一实行私车牌照限额拍卖的城市。这一借鉴新加坡模式的做法,在质疑声中已经坚持了15年。这个政策自1994年起实施至今,政府每月发放一定数量的车牌额度,而车主根据自己的预期报价竞拍。据有关部门测算,截至2007年底,上海车牌拍卖收入约为115亿元。这笔资金由财政专户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地铁、公交等设施建设。
这一怀着“通过限制拥有私车而缓解交通拥堵”良好初衷的制度,却一直和质疑声相伴:一是车牌价格过高,常常攀上三万、四万元高位;二是车牌拍卖与国家现行法规、产业政策相悖,限制了民众拥有机动车的权利;三是未能控制私车总量增加,交通负荷仍有增无减,本质上解决不了拥堵问题。
事实上,在管理者面前,一道棘手的调控难题也在日益凸显,这就是“涨跌两难”。
如果车牌越来越贵,那么购车成本会越来越大,一些车主可能更倾向于往周边省市上牌,这不仅加大机动车道路交通的管理难度,而且会滋生异地违规上牌的“灰色产业”;政府为了控制总量,不得不削减外地车辆路权,车牌拍卖将遭到其他城市更多的质疑。
如果车牌变得便宜,那就容易造成政策的不连续,激起拍牌较早的车主群体的不满,而价格骤降也会给“黄牛”以新空子,部分人抢到低价牌后倒手转卖,可能异化车牌拍卖的效果,且门槛过低也使得限制私车的意图大打折扣。
那么,“保持价格稳定”如何?同济大学一位交通专家指出,从总量上看,拍牌本质上解决不了拥堵。
公共资源何时回归本来面目
尴尬的不仅在于价格的涨跌两难,更在于政策本身的威信。
长期关注上海车牌拍卖政策的上海市民高深认为,在现行制度下,上海车牌这块“最贵的铁皮”,已经成了一种有价商品,甚至有时还是可用来保值增值的“投资品”。“车牌本是道路使用权限的凭证,是一种公共资源,怎么能变成增加公民负担甚至牟利的商品、投资品呢?”高深说。
上海一些车主认为,要摆脱制度本身的尴尬,就要促使车牌回归公共资源的本来面目。车主许顺利说:“既然车牌拍卖引来了这么多的难题,那为什么不能换个思路去求变呢?”
问题在于,究竟该换什么样的思路?城市是一个道路资源有限的空间,如果把道路资源比作总量有限的“食品”,要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其方式就不可能像“免费午餐”那样没有限制。那么,应当用什么方式去“限制”?
有关专家比喻说,对有限的城市道路资源,如果像设定“自助餐”那样管理,人们就容易产生“该付的钱都付了,不吃白不吃”的心态,结果就会浪费,花钱拍得车牌的人,就有可能在“不开白不开”的念头驱使下去占用道路资源。因此,对城市道路资源,应当用“点菜式”管理。
高深认为,世界上像上海这样地域不大但汽车保有量较大的城市也不少,如伦敦、纽约等,这些城市是用“道路拥挤收费”等方法来限制车辆使用,即车在拥堵地区进了几回、占了多少时间,就付多少费。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相关部门已经开始了类似新政策的研究。2007年11月,上海市交通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称,尽管目前放弃私车额度拍卖的时机还不成熟,但此后的政策走向将是“控制拥有”和“控制使用”的“双控”政策,“控制拥有”即采取车牌拍卖等方式,“控制使用”的主要措施则是调控停车泊位的供应与价格。根据上海的交通规划思路,上海对私人汽车的控制将逐渐从“控制拥有”向“控制使用”过渡。
上海车牌拍卖能否结束“政策晴雨表”的尴尬?上海不少车主的这一共同期盼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