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台湾撤裁整并改革力图建立精简高效政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6日11:38  南方周末

  台湾大部制改革:“我们也是玩真的”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沈亮 特约撰稿 沈宇哲

  正当经济危机令马英九政府深陷泥潭时,台湾也开始了“大部制”改革。马英九指示,此项工程要在他第一个任期内基本成型。故此,“行政院”副院长邱正雄亲自领军,正在照方抓药。

  4月9日,负责此项精简任务的“研考会”已再次定调。在“行政院”院长刘兆玄看来,改造“行政院”组织,已是“当务之急”。

  一份来自“研考会”的最新的文件显示:“行政院”部会将从现有的37个精简为29个。这意味着,将裁撤并和掉24%的部门,而公务人员的裁减总数可能达到7000人。“研考会”主委江宜桦说,这次组织再造“我们也是玩真的”。

  关于撤裁部会的新闻,在台湾已时断时续地讨论了20年。只要此间一切顺利,台湾政府的新组织将会在2011年上路。一些台湾民众耳熟能详的“政府”机关,将终结自身的历史使命,被改造计划强行删除出人们的视线。

  “新闻局”彻底拆分

  在最新的改造计划中,“新闻局”被拆分得最为彻底。自从台湾成立了“通讯传播委员会”(NCC)之后,“新闻局”的大部分业务就已转到NCC名下。作为独立机关的NCC,在法律上,与政府并无上下级关系。因此,此次裁撤“新闻局”,将新闻管制改为新闻管理的意图明显。

  而“新闻局”的其余职能会被即将设立的“文化部”接走大半,余下的由“外交部”承接。“在未来的‘文化部’中,会有三位副部长,其中一位将分管并入其下的‘新闻局’的业务。”“新闻局”一名要求匿名的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在台湾的行政机构中,“新闻局”历史悠久,即使抛开其前身不讲,仅“新闻局”三个字就已使用了62年。

  不仅如此,“新闻局”首长也常被海内外媒体关注。前不久去职的局长史亚平曾被称为“马政府的最美丽阁员”,而现在局长苏俊宾,则是台湾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局长。

  国民党撤入台湾后,“新闻局”就是全岛传媒的最高主管机构。在“戒严”的年代,其动辄审查媒体言论,勒令报社撤换社论。即便到了民主化之后的陈水扁年代,“新闻局”还经常借助诸如辅助、培育媒体,发放置入性行销广告等功能,而成为打击蓝色媒体的武器。“这次组织改造中,‘新闻局’的撤销最无争议。这一问题早已在朝野中形成了共识。”台湾资深时评人南方朔对本报记者说。“现在情绪平稳,我们还在等待财务交接、人员分流等详细计划。”上述“新闻局”内部人士说。

  事实上,自1996年之后,“新闻局”就一直处于裁撤的边缘,已有多任局长声称自己“可能是最后一任”。而台湾媒体也一直呼吁说,希望苏俊宾勇敢地推动废局,留下历史美誉。

  “我心中其实并不执著于哪个局应该存在几十年。”苏俊宾说。他将成为台湾的末代“新闻局”局长。

  “米虫又少了一个”

  除了“新闻局”,旧时代的残留之物“蒙藏委员会”也将被整盘端掉:它会被并入“陆委会”,成为下属的一个蒙藏处,这等于间接承认蒙藏事务已经属于大陆事务范畴,不再需要叠床架屋,浪费公共资源。

  早已成为冷衙门的“蒙藏委员会”成立于1927年,在当时是中央级的单位。蒋介石入台后,尽管失掉大半江山,却仍然维持着大陆时期的庞大编制,这是“蒙藏委员会”能持续到今天的主要原因。

  但是,这个几乎没任何功能的委员会,仅在2008年的台湾“中央政府总预算”中,就编列了1.5亿元台币,其中光是人员薪资、日常行政支出,就占一半以上。

  因此,“蒙藏委员会”长期遭到“立法委员”等民意代表的批评,被建议撤裁。“米虫又少了一个。”台湾民众显然对撤裁这个委员会感到十分开心。

  此外,于9日公布的计划中,“原子能委员会”将并入“国家科学委员会”,“研考会”与“经济建设委员会”合并组成“国家发展委员会”,体育委员会则回到“教育部”之下,算是重投娘家怀抱。

  而“行政院”还着力扩大海洋事务,将“海巡署”升格为“海洋委员会”。“文化建设委员会”合并“新闻局”部分业务升格为“文化部”,“环保署”与“经济部能源局”等合并成“环境资源部”,“卫生署”合并“内政部社会司”改为“卫生及社会福利部”,“交通部”合并“公共工程委员会”为“交通及建设部”。

  简而言之,此番组织改造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个精简与高效的政府,赋予体制更大的弹性。在台湾,虽然没人将这种撤裁整并改革称为“大部制”,但却与大陆已经启动的“大部制”改革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与以往历次被高调宣扬的改革不同,这次的撤裁计划的背景中更添了经济危机一项。

  “经济危机带给政府压力。美国上世纪80年代就是如此,经济不景气时,政府的臃肿、浪费会比平日更引人注目,招来不满。”一位组织改造推动小组的成员对本报记者说,“台湾必须进行功能性及结构性的双调整,以免于被世界边缘化的命运。”

  推动小组另一种设计是建立多元的组织结构:“透过不同的组织设计,以寻求社会力量来共同承担公共服务,建构政府与民间的协力关系。

  阻力与渐进

  尽管台湾各界对改造计划也有异议,南方朔就坚持认为,新建的“文化部”将新闻、观光等不同性质的事务堆在一起,会变得庞大而杂乱,是“计划中的败笔”,不过,马英九依然对此保持理想,要通过此番改造让“台湾的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十”。

  这个“前十”指的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为各地区、政府的排名。2008年,台湾在这个排名中位列13。

  但是,所有看到4月9日的新方案的人都会意识到:主事者妥协了。

  台湾的“大部制”改革虽在潮流上顺应民心,但在推动中却又时常受掣肘,阻力重重。凡是改革必会打破各部门间的利益结构,全球同此。在台湾,撤整部会一样引发反弹,不服者正在到处游说,陈述着自成一家的必要。

  起初,计划将37个部会精简为22个。但到了今年三月初,此目标被调整为27个。而现在,最新消息又称,只撤裁整并掉8个。

  马英九上台以来,曾一再表达对此次改造的决心。但理想与现实的脱节,却几乎是所有改革者的遭遇。

  比如,按照“理想”规划,“侨委会”要并入“外交部”。不过,4月9日的“现实”方案却将其放弃了。

  “侨委会”并入“外交部”的计划,被享有崇高声望的海外侨界领袖公开批评。那些身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国民党支持者反对说,国民党是靠华侨才得以在台湾站住脚跟,怎么马英九一上台就“忘恩负义”?

  甚至在一场侨宴上,向来挺马英九不遗余力的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也轻声对马咬耳朵,说:“外界认为您应该三思!”

  南方朔是废掉“侨委会”的支持者之一,他反对侨胞在台湾做生意、当官时所拥有的那些特权。但他也承认,废不废侨的背后更多的是选举政治的考量。

  因此,具体承办此次改造的“研考会”主委江宜桦说:鉴于侨界仍有诸多疑虑,应以更多时间继续沟通,在目前共识程度尚未成熟情况下,暂时不予调整。

  一场侨务风波就这样以台湾当局让步而告终。没有解决的问题被暂时悬置起来。

  对于这样的妥协,台湾媒体不依不饶。“马政府的成绩单无法令人满意。”有媒体说,“连‘侨委会’并入‘外交部’的规划,也因无法化解反对力量而急踩刹车,组改成效大打折扣。”

  在那些激进的改革者看来:原本“中央行政机关组织基准法”规定,部会数量的最高上线为22个,这是政府面对反对势力的最佳挡箭牌。马政府弃而不同,就是自毁长城,甚至还要修法取消此一机关数额的总量管制条款,“荒谬之极,令人失望透顶”。

  面对批评,江宜桦不得不出来解释。他说,现行基准法充满非常高的理想性,但在现实中却有许多窒碍难行之处。若依现行规定,目前规划的精简方案根本推不下去。行动者只好选择了渐进方式慢推改革。

  “机构精简的话题在台湾说了二十年,民众都已不觉得新鲜。以前基本是流于形式和口号,这次的效果也还有待观察。”南方朔抱着姑且观之的态度。

  “我们认为,怎么做比怎么说更加重要。”他说。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南方周末

更多关于 台湾 改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