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兵器科技实力世界老几?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7日10:07  国际先驱导报

  虽然部分兵器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中国兵器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对落后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李大光 见习记者金微发自北京 中国兵器水平到底如何?4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北京发布了中国空间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28个学科的发展报告,其中首次发布的《兵器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

  外媒热评中国兵器发展报告

  不少外媒都对《兵器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所透露的中国部分武器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信息表示关注,美联社报道说“政府资助的某科研机构说中国很多国产武器系统都是世界一流的。”新加坡《联合早报》则称中国多项武器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准,中国的主战坦克、底排增程技术、弹道修正技术、穿破甲弹技术等攻击性武器系统都媲美国际先进水平。

  在报告所涉及的各类“先进兵器”中,中国坦克装备备受关注。据《联合早报》报道,“中国目前拥有的最新主战坦克为99型”,该报援引台湾《亚洲防务》的报道称,“99式坦克已经达到世界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水准,足以与美国M1A2当前最先进的主战坦克较量”。而英国广播公司(BBC)援引《汉和防务评论》主编平可夫的话说,中国坦克装备方面的提高表明过去20年来中国在军队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进展。但他指出即便如此,中国坦克部队仍然无法同美俄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抗衡,“因为中国的红外夜视技术仍然落后”。

  外媒同时关注到中国在武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落后,《联合早报》援引报告称,中国尚未完成武器平台的信息化建设,车辆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也缺乏统一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准还有差距。中国武器技术整体而言仍然与世界先进水准存在较大差距。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也注意到报告承认有关信息化建设尚未完成,和美国发达国家的前端技术还存在差距。

  外媒认为中国大力投资本国防务工业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美联社报道称,不断的科技进步为中国制造的装甲兵器、导弹系统及其他武器系统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在某些领域,中国的武器已经达到或非常接近达到国际先进标准。“这反映了中国防务工业有了新的信心,突出了中国希望成为主要武器出口者的野心。”

  装甲兵器轻武器世界一流

  当今,中国的兵器工业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目前正处于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的阶段。新中国的兵器工业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已从过去的单纯引进技术到研制与仿制结合,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武器装备生产体系,直至独立自主地研制我军需要的或国际市场需要的武器装备。

  客观地说,目前中国在装甲兵器和轻武器等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兵器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的装甲兵器已初步建立起完整的体系;装甲车辆的“机动、火力、防护”三大性能得到综合提升;大功率柴油机、快速燃烧、高增压、高温冷却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使主战装甲兵器达到了可与世界先进装备抗衡的水平。

  最新研制完成的新型主战坦克,在综合性能及可靠性方面可与世界先进的主战坦克相媲美。近年来我国研制的主战坦克、自行火炮、步兵战车等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多次中标就证明这一点。

  中国的轻武器研制和生产一直保持在世界先进水平,各种枪弹的战技性能都较先进。这次海军赴索马里附近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特种兵所持的一些轻武器,都不比国外发达国家的差。此外,据报告介绍,中国在反坦克导弹的技术水平、陆用远程火箭发射等多领域都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还有两大制约因素

  虽然部分兵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总体而言,中国兵器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对落后的,特别是在一些核心关键技术上,中国与某些发达国家相距甚远。

  比如在装甲兵器技术方面,正如《兵器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显示的那样,装甲兵器部分核心技术、关键部件仍需从国外引进,新一代主战坦克所需的技术设备仍比较薄弱。类似的不足在其他领域也有存在。比如报告介绍,制导兵器虽然已经发展出系列产品,初步形成了反坦克导弹、炮射导弹、制导炸弹和制导火箭的系列化,但制导兵器的部分基础技术仍然比较落后。

  整体而言,制约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的有两大因素,一个是基础技术的发展水平,另一个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现状。

  目前,中国的兵器行业正在由机械化向信息化逐步过渡。正如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今后中国在应促使兵器系统向集成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保持传统兵器优势,进一步拓展新概念兵器,开展新型材料研究与应用。

  “中国兵器科研不应被边缘化”

  ——专访《兵器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起草人、兵工学会副秘书长许毅达

  “兵器学科在中国至今未被列入国家标准,我们热切地希望国家在修订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时,将兵器学科纳入其中”

  国际先驱导报见习记者金微发自北京 这是中国第一次发布兵器学科发展报告,身为报告起草人之一的许毅达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第一句话就说:“这份报告出台非常不容易。”

  许毅达的身份是中国兵工学会副秘书长,他告诉记者,《兵器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出台的背后还有更深的原因。

  70多位专家参与报告撰写

  “2007年我们就形成议案,准备开展兵器学科发展的研究工作,但由于学界对兵器学科构成的认识不统一,在统一认识方面又做了大量的调研交流工作,最后,学会综合了大多数专家的意见,完全按照根据学科特有的规律,提出了目前这个基本学科体系框架。”许毅达告诉本报记者。

  2008年6月,在获得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与发布”专项活动立项批准后,兵工学会立即组织业内70多位专家开展报告的编写。许毅达说:“我们的专家组里有七位是院士,参与撰写的院士是九位,背后还有更多兵器界顶级的科学家。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对这项充满挑战并且能影响兵器行业今后发展的工作抱有极大的热情,从中也可以感觉出这份报告的分量。”

  经过半年时间,这部《兵器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终于在今年1月完成。许毅达指出:“这是兵器科技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

  目前媒体上见到的只是这份学科报告的数千字的摘要,实际上正式报告有20多万字。报告完整地向阐述了我国兵器学科的重要进展、存在差距和未来发展趋势。许毅达说:“这正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就是要向外界展示中国兵器工业和兵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成就。”

  国防力量还需经济后盾

  这份报告的摘要曝光后,一些网友提出一些疑问,尤其是针对其中几项世界级先进技术。对于这些质疑,许毅达说:“从科学技术角度,这个报告能客观真实反映中国兵器的发展水平。出于国家安全的原因,报告不可能将全部成果都反映出去。但是从兵器学科发展的角度,从总体的发展状态上,本报告是最具权威性的。中国兵工学会长期以来主要致力于科技进步和学科发展,这次组织的编写队伍又是国内顶级的专家学者,他们站在学科发展的角度,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所完成的这个报告,其权威性和科学性不容置疑。”

  有网友称,最新研制的主战坦克与已经服役列装的外国主战坦克相比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竞技,所谓的世界先进水平仅仅是实验室水平,缺乏实战依据。

  对此,许毅达表示:“我们研制出来的产品与美国已经装备的主战坦克相比,各有优劣,基本可以打个平手,但毕竟人家是装备了的,我们只是从技术角度来评价。”他说,中国的武器装备在交付部队使用之前,都要经过严格的模拟战场环境试验,应该说是具备了各种条件的考验的。“如果这些我们新研制出来的坦克,能够大量装备部队的话,我军的战斗力水平会大大提高。由于各种原因,我们装备的数量有限,说到底是经济实力的问题。”

  “中国国防现代化一方面要靠军工战线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创新,发愤图强,另一方面,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只有国民经济能继续保持持续、健康、稳步的发展态势,中国的国防才会真正强大起来。”许毅达说。

  兵器学科尚未列入国家标准

  许毅达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近十年,中国兵器科技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其他有关国防科技领域,兵器工业在开展基础研究、学科发展研究方面却比较滞后,以至于在国家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中,根本见不到对“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系统表述,“这与航天、航空、核和电子等学科在国家标准中的显著地位形成了强烈反差。”

  许毅达介绍说,“兵器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由于缺乏深入研究,总结和归纳,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这种局面对行业持续稳步发展、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支持和高层人才引进选拔都产生了不利影响,使兵器工业出现了竞争乏力、甚至被边缘化的倾向。

  “这个报告除了展示兵器科技工业的成就和学科发展水平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也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促使兵器学科尽早进入国家标准。”对于兵器学科未列入国标,许毅达一直感到很焦虑。

  许毅达认为,“科技创新要有基础,基础不行,看到的只是皮毛,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永远赶不上人家。创新型国家支撑科学发展的是基础,而学科建设是基础的基础。兵器科学技术没有被列入国标,也能看出兵器科技工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现在出台兵器学科发展报告,将对这个长期以来的缺失加以弥补。我们热切地希望国家在修订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时,将兵器学科纳入其中。对于兵器科技工业而言,这是重要的基础,对于国家科学体系而言,这是一种完善。”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