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京记者 王小波 文/图
河南两家驻京办买到天价假茅台,深陷舆论泥潭。涉事驻京办百口莫辩,四周同僚一片惊人沉默。记者联系多家驻京办,无一例外被拒绝,置身风暴眼的驻京办们无疑遭受当头一棒。
驻京办去留之争已有经年累月。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一边是争议,一边是驻京办在扩张。那些或显赫或隐秘的驻京办,已经作为中国特色融入到古都北京的血脉里。它们的最终命运走向也有太多悬念待解。
■一批“假茅台”引发的风波
许昌驻京办主任周海铭毫无预料地踩到了“哑雷”。
价值66万元的777瓶假茅台酒,把河南许昌和漯河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为什么人们对造假的人无所谓,反而指责我们腐败?”周海铭觉得很委曲。
假酒事件曝出后,“大河论坛”上出现了一篇帖子———《茅台事件的前世今生》,讲述了购酒事件的前前后后,称假茅台为家乡企业代购。作者网名“汉魏风骨”,是替周海铭所发。该帖还附出了许昌驻京办的照片,貌似一间学生宿舍,很寒碜。
两家驻京办并没有因此博得外界多少同情,反而被冠以“狡辩”。“鼓足勇气讲出事件来龙去脉”后,“越描越黑”的效果正在逼近,网络上乍现呼吁,要求两家驻京办对外公布财务。
“假茅台喝出了驻京办的监管漏洞。”质疑还在不断放大。
网民对驻京办的汹涌情绪,以两家驻京办购买到大批假茅台为突破口,不可遏止地爆发。
偶然之中蕴藏着必然。假茅台事件之前不久,另一起驻京办事件也引人关注———山东潍坊市低调宣布,撤销驻京办等11家驻外机构。
穿过灯红酒绿的后海,顺着曲曲折折的胡同走不多远,就到了潍坊之家宾馆。前井胡同7号,是一处仿古小院,也是潍坊市政府驻北京办事处。
正是旅游旺季,黄包车在胡同里四处乱蹿,曾经喧闹一时的潍坊之家宾馆,此时寂静异常。门前的告示显示,这里正在装修,看守的只有一位大叔,“人走了很久了,他们的事我都不知道。”
院内,一辆“鲁A”牌照的中轿和几辆无牌小车蓬头垢面地趴在那里,从窗玻上的灰尘厚度来看,已是经年累月。“往年这个时候,很多鲁牌车都在这里进进出出。”附近四合院里的居民说。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这是一次机构改革的结果,潍坊11家驻外机构中,有2家累计欠债2000多万元。
“潍坊的做法对各地驻京办都有积极的示范意义。”外界对潍坊撤销驻外办称许有声,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驻京办改革的契机到了。
而潍坊市似乎有难言之隐,前往采访的各路记者相继吃到闭门羹。
事情比预想复杂,包括上述假茅台涉事驻京办,除了“为给地方带来不良影响道歉”外,并没有收到撤点通知。驻京办的去留还没有真正提上议事日程。
■“中国特色”驻京办
有多少驻京办“潜伏”北京?迄今没有公开的数据,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成言分析,目前约有6万家驻京办(点),且“存在强劲扩张势头”。
1949年3月,最早的一家驻京办———内蒙古自治政府驻北平办事处在京成立,拉开了驻京办进京序幕。
驻京办是计划经济年代物资溃泛、交通不便的产物。由于早年间食宿、交通不便,地方行政首长进京后存在一系列生活难题,驻京办便应运而生,早期主要服务于地方行政首长的生活、会务需要,并兼具为地方争取资金物质铺路。
文革期间,各地驻京办相继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各地驻京办相继恢复。如今,北京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驻京办的指路标牌,仅市级以上驻京办就有近600家。多如牛毛的驻京办在北京的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老北京人的印象中,驻京办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名词,如果你想吃到地道的地方菜或是买到正宗地方土特产,驻京办是一个便捷的通道。当你看到老川办等地排着长队望眼欲穿等待就餐的人流,就不难理解北京人这种情结。
起初是各省、市驻京办,后来各县、企事业单位也纷纷设立驻京办,这些机构在京买房置地,开展多种经营。驻京办对北京的经济贡献功不可没,《北京工业统计年鉴》称,驻京办在拉动北京内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驻京办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我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体制,权力是上移而不是下放的,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府不得不在中央政府所在地设立办事机构,进行官方联系。从财政分配体制来看,我国实行收支两条线,即把钱收上来再行分配,中央控制了大部分资源,地方政府为了在分配中获得更大利益,就需要一个部门来‘跑部钱进’,驻京办便承担了这种职能。”李成言对燕赵都市报记者说。
驻京办作为特定历史产物,公允而论,它们在招商引资、争取项目、信息联络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为地方立下汗马功劳。对此,四川驻京办主任杨朝宾并不讳言。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坦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有很多项目、资金,不是说像个大爷似的坐着不动,就会批给你。需要你去争取。比如湖南、湖北、四川都可以做,人家会看谁主动,前期又做了什么,那部委项目就可能会批给你做。作为驻京办,就要提前把这些工作做好,提前跟部委沟通,约时间。给省里领导铺垫一下,要让省领导进得了门,见得着人。
是非成败,转头成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驻京办为一方谋福利的公众形象也出现了巨大裂隙,它遭受的非议越来越多。去留之争,引人关注。
■昔日功臣的异化
起先是媒体嗅到驻京办与腐败现象存在某种交集,责难声随即风起。而作家王晓方在《驻京办主任》一书中,以文学的笔调撕去了驻京办的诸多面纱。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驻京办成了权力寻租的桥头堡,异化为腐败的枢纽,应该逐步取消。”李成言说。
李成言认为,驻京办在为政府提供信息、招商引资等方面存在优势,发挥着积极作用,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这些优势已不复存在,而它的负面效应正在显现。其问题主要在以下方面:
驻京办最突出的问题便是“跑部钱进”问题。各地驻京办到中央争夺资源,造成国家资源分配管理的失衡和障碍,其间也隐藏着极大的腐败。前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在谈到对预算资金审计监督时说,“有一些驻京办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跑部,打探消息,看哪里有钱和项目,然后找关系。还有一个‘包’,要带包去跑。谁跑得多,就可能多获得一些拨款,多拿到一些批文。这么一跑,很多问题随之产生。”四川驻京办主任杨朝宾津津乐道的“为省里领导铺路”,在李成言看来,因为疏于监督,而蕴含着腐败风险。
其次是很多驻京办的经营行为有破坏市场公平之虞。驻京办多是政府派出机构,为了弥补经费的不足,相当一批驻京办都在搞多种经营。官商不分,有碍市场公平竞争。
对财政资源的浪费。很多驻京办成为地方官员和其家属迎来送往的地方,“有的驻京办一年的经费是一百万,事实上,有的远远不止,如果取消,将会节省一笔可观的财政经费。”
为官员腐败创造机会。“近年来查处的许多大案要案,一些重要官员的落马都和驻京办有牵连。因为关注上面好办事,很多人在此寻找公关的渠道和升迁的渠道。”
由于负面新闻不断突现在公众视野,近年来,撤销驻京办的呼声此起彼伏。乃至有人把北京高涨的房价也归罪于驻京办。
2006年,国务院发文要求整顿和规范驻京办的管理,调查和整顿驻京机构成为当年中纪委的四项重点任务之一,相关部门也成立了驻京办管理课题组。整肃过后,最终的改革方案尚存悬念。
■不可预知的未来
“上一次变革,主要是要求各驻京办到相关部门登记注册,不合条件的要撤销,但是很多驻京办注册了,过去怎样今后还是怎样。”李成言说。
在李成言看来,驻京办问题远非一撤了事那样简单,“如果你撤掉驻京办,它还会以会馆等形式长期隐性存在,与其让它半地下,不如让其公开来规范它。难就难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上,中央集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它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达到资源分配均衡,比如权力下放等,而不是大家都来争抢。”李成言说。
他建议在驻京办问题上不宜搞一刀切,“偏远落后地区的驻京办可以保留。以北京为圆心,半径在一千公里内地区的驻京办都可以撤销。省级驻京办可以保留,以下则可撤销。”杨朝宾有说法与此类似。他曾表示,不宜放大潍坊撤销驻京办的标本意义,因为潍坊离北京不远,一天就可以打个来回,驻京机构的功能发挥实际上不是很大。
而当务之急是对驻京办职能进行严格约束。明确规定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比如招商引资,它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没,应予保留,信息联络沟通应保留,对维护社会稳定解决进京上访问题职能保留,剥离其经营和其它不当行为,通过正确引导来规范其行为。在一定期限内,逐步实现驻京办的转型。首都经贸大学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张智新发文称,驻京办本身没有“原罪”,甚至是合情合理的。中国驻京办蜕变为“蛀京办”,并非驻京办自身的错,而源于两个关键制度的缺失:一是纵向上中央和地方之间责权的划分尚不明确、合理,中央部委不仅在财政、资源支配等方面权力极大,在人事、政策制定等方面更掌握着地方和不少大企业的“命门”;二是中央各部委以及其他领导机关在权力运行上还存在机制不合理、监督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也缺乏对地方和企业“跑部前进”进行预防、限制和规范的法律、法规。
也有人质疑其可操作性。“对权力者本身的利益改革很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邵道生说,期待自上而下的整顿,中央根本没那么大精力,而期待这些驻京办自我规范,可能得到的只是一个口头表态。
“我认为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驻京办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应该作为一个整体的办事机构撤销,在资源分配上一切公事公办。”邵道生告诉记者。
张智新认为,即使是在联邦制的美国,在其首都华盛顿,同样充斥着与中国“驻京办”类似的机构。但美国的“驻京办”的各种活动,受到了严格限制,腐败的温床也就难以形成。“驻京办,无论是地方政府的,还是企业的,过去、现在、将来都将存在,古今中外莫不如是,裁撤、关闭不仅是‘野火烧不尽’,也势必会‘春风吹又生。”
驻京办的前途命运悬念未解,它还将在争议中存在,不仅牵涉到中央集权体制的权力分配改革,还考验着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