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冯翔自杀引关注 专家建议灾区干部异地任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1日07:18  大众网-齐鲁晚报

  特派记者张跃伟 杨珂

  本报绵阳4月20日讯 20日凌晨2点左右,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在家中自缢身亡,终年33岁。

  20日下午,记者在绵阳市现代花园小区的一处单元楼内找到了冯翔生前居住的地方。冯翔的哥哥冯维政(又名冯飞)介绍,他发现弟弟自杀是在20日早晨7点,当时冯翔在卧室阳台上出的事。

  目前冯翔的遗体停放在绵阳市殡仪馆,他的不少亲朋好友在为他布置灵堂。

  记者从北川县委宣传部了解到,经公安部门调查,冯翔系自缢身亡。冯翔去世后,绵阳市及北川县多位领导迅速赶到冯翔家中处理善后事宜。目前冯翔的亲人情绪稳定,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本周举行。

  据了解,冯翔是北川禹里乡人,1996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北川县坝底乡多所小学任教。2004年4月借调至北川县委宣传部工作。是绵阳市作家协会理事,北川县作家协会主席,曾在多个刊物和网络发表过文章。

  对于冯翔的死因,一些同事猜测是他痛失爱子、工作压力过大所致。冯维政也认为,压倒弟弟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高强度的工作。

  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

  “他不是抑郁,是压抑”

  —还原冯翔的最后数小时

  本报特派记者杨珂 张跃伟

  “哥哥,再见!”

  4月20日,星期一,早7点,冯维政(又名冯飞)早起上厕所,睡眼惺忪中,他发觉弟弟冯翔的卧室门是虚掩着的,心头马上涌起一种不祥的预兆。

  赶忙推开门,他看到卧室阳台上的水管上孤零零地悬着一个人,上身穿着一件藏青色的T恤,下身是一条黑裤子。这身衣服这两天冯翔一直就穿着。

  “弟弟!”冯维政赶紧把他抱了下来,放在床上,一面口对口地做着人工呼吸,一面拨打120急救电话。

  半个小时后医生赶到,一阵紧急抢救后,医生告诉冯维政,弟弟“已经没救了。”

  随后,前来鉴定的法医告诉冯维政:冯翔自杀身亡的时间是20日凌晨2点左右。

  “哥哥,再见!”这是冯翔生前对哥哥冯维政说的最后一句话。

  当时已经是19日晚上11:40-12:00之间。冯维政本来已经休息,但是发觉弟弟还在客厅的沙发上抱着电脑写日志,就又爬起来催他。 “当时,他看到我之后,还把电脑背过去,不让我看到。”

  “弟弟,早点休息。”又嘱咐了弟弟一句之后,冯维政回去睡了。

  冯维政没想到,弟弟正在写的是绝命书。

  “很多假如”

  冯翔QQ空间里最后一篇日志发表于20日00:53,题目是《很多假如》,是写给哥哥、妻子、父亲、母亲、在地震中死去的儿子以及朋友们的。也是冯翔最后的遗书。

  “……假如,某一天,我死了,儿子,那是我最幸福的事,我会让你妈妈,把我的骨灰,撒在曲山小学的皂角树下,爸爸将永远地陪着你,不弃不离……儿子,你离开了,爸爸没有了未来,没有了希望,没有了憧憬,与您相聚,是爸爸最大的快乐……”

  冯翔的儿子叫冯瀚墨,年仅7岁半的他,在地震中被山体掩埋,至今不知所踪。冯维政说,自从冯翔失去儿子后,就经常以泪洗面,久久不能自拔。

  冯翔的妻子姓景,和他是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感情一直很好。

  今年春节,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说,他们恋爱的过程,曾经写成一篇散文发表在一本文学杂志上。冯翔说,那个时候两个家庭的差距很大,他出身农家,而妻子家则颇为殷实,那个时候妻子从来没有嫌弃过自己,这让冯翔一直心存感激。

  地震之后,虽然妻子重伤在身,虽然同样承受丧子之痛,但妻子要比自己坚强得多。更多的时候,是她强忍着悲痛在安慰丈夫。

  在发表《很多假如》这篇日志前37分钟,冯翔还贴出了另一篇题为《我只告诉您三点》的日志,从内容看日志是针对一个人的。在日志中,他称为“您”。

  日志中说,“我说过,孤单,是一个人的盛宴。聚会,是许多人的孤单。当我某一天,永远地离开了您,您快乐吗?您高兴吗?”

  冯维政告诉记者,弟弟当天晚上接了一个电话,心情波动很大。

  当晚“还好好的”

  与冯翔有着20多年交情的好友王永胜告诉记者,20日零点左右,他还给冯翔打电话,约他出来坐坐。“电话中还好好的,谁知道……”王永胜马上就眼泪汪汪的。

  王永胜说,冯翔原来是坝底乡小学的教导主任,后来在绵阳日报驻北川记者站当记者,由于在抗震救灾中表现优异,被破格提拔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仕途一直很顺利。“他脑袋很灵光,不应该想不开的。”

  4月19日是星期天,冯翔没有休息。下午,县委宣传部的领导和他谈了工作之后,晚上7点左右,他代表宣传部去和编纂《回望北川》这本书的专家一起吃饭。

  《回望北川》是为纪念“5·12”北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编纂出版的,也收录了冯翔的文章。为了这本书,冯翔已经操劳多日。4月10日记者与他联系时,他就短信告知,自己正在成都编这本书。

  19日晚上,与冯翔一起吃饭的绵阳日报编辑李永斌告诉记者,冯翔在饭桌上还有说有笑的,并且告诉他们,为了这本《回望北川》,他还专门去了一趟北京,请领导题字,问题应该不大。

  冯翔有一个QQ,名叫“残月苍山”。4月17日,QQ的签名档上记下了当天去北京的行程:“受领导朋友的盛情款待,感激并不安中……”

  冯维政回忆说,“弟弟从北京回来告诉他,吃饭时,大家开玩笑说,‘冯作家你很有气质。’ 他说,‘我还有什么气质,穿的皮鞋还是几十块钱一双的。’我就告诉他,下次要穿得正式点。”

  他曾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19日晚8点左右,由于要赶回报社,李永斌提前离开饭桌。冯翔和其他几个人又呆了一会儿。饭后,冯维政开车接上了他,晚上他要住哥哥位于绵阳市现代花园的家。在地震之中,冯翔不仅失去了儿子,花了十几万元装修的房子也变为废墟。

  由于第二天是周一,所以当天晚上冯翔的妻子在八一帐篷小学住宿,没有回家。

  20日下午,当记者在绵阳市火车站附近的一处酒店看到冯翔的妻子时,她已经哭成了泪人。旁边坐着的岳父景开诚告诉记者,自己“脑子一片空白”。

  冯维政说,如果不是“5·12”,弟弟应该是一个热爱家庭、热爱生活、孝敬父母的人。“昨天(19日)晚上,他还给我说,自己压力非常大。”

  冯维政说,去年5月地震发生时,弟弟仅在14-15日到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临时救护站照料尾椎骨折的妻子两天,5月16日,带着失去儿子悲痛的他,带着成都两家公司组织捐赠的10箱药品和整整一卡车饮用水、方便食品回到了北川。

  17日,受县指挥部委派,冯翔为部队官兵带路,到坝底乡查看灾情。他们冒着余震,翻山越岭,徒步走了两天,18日下午才到达坝底乡……

  地震之后,作为宣传部负责接待任务的副部长,每次来人他都要陪着去废墟。“这样他就很痛苦,他都会触景生情。” 另外是高强度的工作,“工作没日没夜,星期六、星期天都不得休息。他又死了儿子。”冯维政说。

  去年,为了疗伤,冯翔去了井冈山一次。“但这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如果能,大家就都去了。”冯维政说。

  压力是最后一根稻草

  “一个人能自杀,他绝不是懦弱的人。”冯维政说,虽然弟弟已经走了,但是自己觉得他还是很勇敢的。

  “弟弟冯翔生前有三个愿望。第一个愿望,希望北川尽快能修好,因为他太累了。第二个愿望,希望关内和关外的路能修通,我们老家在禹里,父母住在山上,由于路还没有修通,下雨下雪天没法过,我们每次回去都得两三天。第三个愿望,希望有生命的延续。他为自己的儿子想了个名字叫冯想墨,都已经开始准备要儿子了。”冯维政说。

  对于冯翔长期抑郁的说法,冯维政并不认同,他说:“冯翔应该是压抑,因为死去了儿子,心情沉重,不是抑郁症。”

  “他常给我说,‘太累了’。”冯维政说,“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压力。”

  冯翔同事: 没能过孩子这一关

  本报特派记者张跃伟 杨珂

  20日下午2点左右,北川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从外返回,马上在一间会议室召开了约三个小时的会议,会议内容不得而知,但会前会后每个人都行色匆匆。

  下午5点半,在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正忙着写冯翔的讣告。他神色凝重地说,冯翔追悼会的日期目前还没有定下来,至于其他信息,他也不便透露。

  这份正在起草中的讣告称,冯翔地震后忍受丧子之痛,努力工作……“是一位出色的宣传干部”。

  北川县政府综合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说,“5·12”地震过后他曾经和冯翔在擂鼓镇的同一间办公室呆过十来天,两人比较熟悉。冯给他的最深印象有两点:一是很有才华,二是工作勤奋。

  “他是震后被破格提拔为宣传部副部长的。地震中他的儿子死了,他写了一首怀念儿子的诗,设置成电脑桌面。虽然诗的内容我记不清了,但我看了以后很感动,心里很不是滋味。”

  提起冯翔自杀的原因,县政府综合办的另一名男子说:“我一直感觉他是个很坚强的人,可能是压力太大了,没能过孩子(遇难)这一关。”

  心理学专家建议灾区干部异地任职

  记者 常新喜

  本报济南4月20日讯4月12日,首批北川党政干部赴山东培训时,省精神卫生中心、省心理咨询中心心理科主任邱惠敏是心理辅导老师,但冯翔不在这批干部之中。

  邱惠敏分析说,从地震到现在,包括冯翔在内的北川干部,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坚强了,坚强的外表下,都有一颗非常敏感的心。在地震中,他们大多数都失去了亲人,但他们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只是自己默默忍受,这是不健康的。

  在4月12日心理辅导现场,邱惠敏的心理辅导虽然引起了北川干部的共鸣,但并没有人主动和邱惠敏沟通交流。

  邱惠敏说,从这些北川干部的脸上,从他们的行为中,依稀还能看到那种强忍着的痛苦。

  曾经到灾区服务的山师大心理学院副院长高峰强分析说,与普通老百姓相比,家住北川县城的领导干部,家里的伤亡更大,普通百姓可以哭、可以宣泄,但领导干部不能。

  高峰强教授建议说,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北川等重灾区的领导干部到异地就职,暂时离开家乡。同时领导干部也应多聚一聚,相互倾诉一下。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